IMG_1672.JPG

 

感謝方言出版的贈書,不然我原本是不會看這種書的:博客來購書連結
 
剛學習投資的前兩年,我看了很多理財書,這幾年幾乎都沒有看了。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理財書,但除了金錢,作者還討論了很多不同主題。例如心流體驗、六度分隔理論、互惠原理、弱連結...這些東西我原本就有些瞭解,但整本讀完,搭配自己現在的經歷去思考,還是有一些收穫
 
以下講五點
 
 
心流體驗
 
作者設計了九個問題,來幫助讀者判斷目前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我覺得蠻有趣的,大家也可以做做看
 
  1. 你可以不假思索回答出,自己工作的目的嗎?
  2. 工作時你能夠全神貫注嗎?
  3. 你曾有過在工作時,整整半小時完全沒有對外界產生任何反應的經驗嗎?
  4. 工作的日子,是不是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5. 你能夠立刻說出,從目前工作中所得到的成果嗎?
  6. 你的工作內容是否經常面對未知的挑戰?
  7. 你是否能夠感受到,工作的日程安排和內容都是由自己掌控的?
  8. 你的工作場域是否不易受到他人干擾?
  9. 如果每個月都能平白得到一筆和你目前工作收入一樣多的錢,你還會繼續從事目前的工作嗎?
 
我以自己目前的狀態來評估
 
  1. 工作的目的是追求知識上的進步,盡可能在我感興趣的領域達到頂尖
  2. 目前定義自己的工作是閱讀、寫作、研究。做這幾項都可以全神貫注,其中寫作最常感受到心流
  3. 有。另外我喜歡在完全安靜的地方工作,自然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就少
  4. 當然,總是希望有更多時間來讀書
  5. 寫作是讀書與研究的成果,投資報酬亦是
  6. 投資研究絕對每天都有未知的挑戰
  7. 目前完全由自己安排,想讀書就讀書,想研究就研究,想寫作就寫作
  8. 現在消防署多少還是會有一些
  9. 我覺得能在台北養活自己的收入(大概 4 萬)我就會持續從事這個工作
 
作者說九個全回答是或全部答否的人幾乎不存在(但我覺得頂尖的人很多絕對都九題全勾,巴菲特、比爾蓋茲絕對是)有 7-8 個是的人是少數族群,3-4 個是平均值,只有 1-2 就應該認真考慮換個工作
 
第 9 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趣,作者也說這是特別題,如果這題答案為是,那前八題不管回答什麼都沒差了。如果有很高的薪水但做著自己覺得無趣的工作,很多人很有可能會繼續做下去。其實這就是創新的兩難。我有個朋友之前大學的時候有個實習,薪水蠻不錯的,進去兩年就加薪了幾次,但他做的事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有興趣。當時他考慮辭職換工作,但有點猶豫。我是很支持他趕快換的,因為如果他待更久一些,職位可能更高,薪水也相對會更高,那換工作的機會成本就可能變得太大
 
再延伸講一點關於心流。大家應該都有聽過要跨出舒適區,心流狀態要求我們要在學習區學習。所謂學習區就是在舒適區與恐慌區之間。你學的內容不能是你都知道的,也不能是你完全讀不懂的。那這個比例要怎麼抓?作者這裡簡單用了 80/20 法則,20% 的內容對你來說是有挑戰的,80% 的內容是輕鬆的,這樣的學習效果最好。之前萬維綱解讀一篇論文,也是在研究大概要有多少比例具挑戰性的內容,研究者用機器學習去跑模擬,得出一個數字是 15.87%,這個比例不只你的學習效果最好,你學習過程中的心情也最愉快
 
延伸討論,剛好早上讀到一句蒙格在 2004 波克夏股東會的話,我覺得和心流這個主題有些相關:我不知道哪個有智慧的人是不大量閱讀的。但另一方面,只有大量閱讀不會讓你成為有智慧的人。你需要有某種性情,能抓到正確的想法並去執行。我認為大多數大量閱讀的人不具備這種性情,他們有想法但不執行,或是乾脆被大量的閱讀資料困惑住了。很明顯,這樣是行不通的
 
蒙格提醒我除了要在學習區學習外,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還需要更多的去執行
 
 
將興趣收益化
 
將興趣收益化,然後把賺到的錢重新投入到興趣中,這就是本書封面所指的“金錢螺旋”。作者建議將興趣收益化的第一步是要讓身邊所有人都知道“我喜歡什麼,我對自己喜歡的事有多擅長,且具體來說在這件事上我能做到怎樣”,其實這種宣傳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積極展現主動性”的一種。這件事是我的弱項,前幾個禮拜威宇給我的建議也是 Get good at “sales”
 
興趣可以讓我們在一個領域內前進一段時間,但我想到了某個時間點也必須有一些財務上的回饋當作推力,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奉獻
 
當我們在努力宣傳自己的時候,接收到我們宣傳的人可能覺得被強迫推銷,可能引起別人的反感。但我們可以用奉獻的說法:這是我喜歡做的事,如果在這方面需要我幫忙,別客氣,儘管開口
 
這就是呂世浩老師說的:最高的道德與最高的利益一致(例子一例子二
 
 
手寫小紙條
 
寫感謝信這招是從 Guy Spier 那邊學到的,當時確實認真實行了幾次,但後來就中斷了。剛好讀到這段的時候,我正清出了一些書送給別人,想想,如果在把這些書包裝的過程中順手寫一張小卡,簡單幾個字像是:閱讀愉快,收件者拿到當下的感動應該會大幅增加
 
 
將興趣收益化進行投資的七個原則
 
這邊作者進一步討論賺來的錢要進行再投資的時候,可以注意以下七點
 
  1. 買經驗比買東西重要
  2. 買價值大於價格的東西
  3. 把錢花在買書上
  4. 把錢用在別人身上
  5. 把錢拿來打造一個值得信賴的團隊
  6. 為了減少麻煩事,花錢買時間
  7. 把錢投入到能讓力量最大化的組合
 
我講一下第一點。除了偶爾吃得比較好之外,我的物慾還蠻低的。但最近因為讀了 Tony Robbins 寫的 <錢:7步創造終身收入>,回頭看了一下自己過去幾年到底存了多少錢。理財的第一步總是先存錢,再消費。我自己在 2017 以前都很遵守這個原則,當時也確實存了一些錢,每半年我就把存到的錢全都投進我的股票帳戶。但 2017 年初是我最後一次對我的帳戶增資了,接下來的兩年我沒有存到任何一塊錢(股票的漲幅不算),且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會是負債狀態。我的花費很大部分都拿去買經驗了。2017/3 我寫了一篇文 <面對迷茫未來的 3 個方法>,裡頭就說到我想要累積自己的故事,這幾年的作法就是出國玩。2017 去了一趟奧馬哈,眼界大開,2018 去舊金山,這算是純旅遊,但是一次很棒的經驗。今年則打算再去一趟奧馬哈。因為平常也沒什麼工資收入,之前大學還可以打打工,現在阿替的薪水每個月要養活自己都難,更別說還想存額外的錢。但我還是相信早期投資在經驗上,未來的回報會大很多。另外旅遊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驚喜,舉個例子,2017 同團去奧馬哈的朋友們在討論某家公司,當時我在旁邊聽,回台灣後研究了一番後買進,旅費的支出基本上都賺回來了,某種程度來說這契合這本書的名字: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 
 
再來講第六點。這也很有趣,花錢外包麻煩事我想絕對是最有效率的。最近看很多人推薦的 Netflix 影集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第一集那對夫妻就對這件事起爭執。妻子覺得平常顧小孩已經超累的,根本沒辦法再去洗衣服,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是外包這項工作。但丈夫總覺得,因為負擔得起外包,就不自己做不太對。最後他們找近藤麻理惠來教他們怎樣整理,結果是他們中止了外包服務。但我覺得如果你做那件事的效益太低,外包又不會對生活有太大影響,應該就盡量外包。如果這個項目有營運產生足以支付外包費用,那就更棒了。舉例來說 YouTuber 可能喜歡拍影片,但不喜歡後製影片,如果這位 YouTuber 每支影片透過 YouTuber 賺到的廣告費能負擔得起剪片師,那他就可以專心拍自己喜歡的影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