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1909_942195065801538_2402747857107136962_n  

最近花了一些時間讀了關於指數化投資的4本書。分別是資產配置投資策略、定期定值投資策略、智慧型資產配置、投資金律。先簡單介紹這4本書,第一本閱讀起來非常輕鬆,你可以快速得到一些關於資產配置的基本概念、第2本介紹了一些投資方式,前半部讀起來也是很輕鬆,但後面帶入一些數學計算,需要有一點統計基礎,但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一唸,因為作者實際舉了例子,一步一步分析給讀者看,實在很少看到這種書,讓讀者可以更加了解作者要表達的觀念。至於後兩本我就唸得有點吃力,這兩本都是威廉伯恩斯坦寫的,他本業是醫生,所以對理論很認真的著墨。智慧型資產配置是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的進階版,裡面加入很多統計概念在講解資產配置的模型,以科學的方式探討財務理論,讀來比較吃力,但真的是很有內容的一本書。至於投資金律,可以算是寫給一般大眾(智慧型資產配置當初的讀者群是設定專業人士),裡面有許多內容都是在智慧型資產配置有提過的,但這本書還有提到投資的其他面向,4大主軸:理論、歷史、心理、資產配置,作者都著墨很多,因為這本書的頁數較多,字數也較小,內容很充實,所以也花了我不少時間閱讀。

 

讀完之後,抄了滿滿的筆記,在腦袋構思,才發現雖然很多觀念都懂了,但好像很難說出一套完整的理論。所以我想試著稍微整理一下,看能不能在寫作過程中體會出新的觀念,未來我會花3-4篇討論指數化與我發現的問題。

 

指數化投資到底是怎麼演變出來的呢?這就要從統計說起了。統計指出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共同基金的績效可以持續地打敗大盤(就是所謂的指數)。而以上這句話最好的反駁就是巴老和林區。其實真要說起來,巴老的波克夏不算是共同基金,巴老做的不只是投資股票(早期可能是如此,但現在卻不是),他做的是商業;而林區呢?無可否認林區是最佳代表,因為他操作的富達基金不是小基金啊!但我們若認真去看林區的操作績效就會發現,初期的表現非常亮眼,但後來幾年卻越來越不好,這當然跟基金規模變大有關,這就是所謂的衝擊成本,在某一年當績效首度落後指數時,林區收到投資人的信如雪片般飛來,而林區的做法就是更加努力的研究公司,終於連續兩年他的績效勝過大盤,但也只高於2個百分點,最後林區因為壓力真的太大,選擇在事業高峰急流勇退。平心而論,林區真正操盤的時間其實不長,僅13年,且這13年美股挺牛的,基金經理人打敗大盤的比例在這段時間也明顯比較多。若以上所述還是不能讓你信服,那請想想,這麼多年來,少說好幾千位的基金經理人當中只出過了巴老和林區(可能還有其他人),這比例可以說少的可憐,況且我們是事後才知道巴老和林區能打敗大盤,事前幾乎沒有人可以看出這兩人有這種能力!

10985816_942195022468209_3115481918939345879_n

 

關於基金經理人為何不能長期打敗指數可以參考這篇散戶相對於法人的投資優勢

若你現在稍微相信市場是不能被打敗的,而選擇指數化投資,那以下我將整理一些指數化投資必須注意的幾項重點。

首先,我們必須認知到,投資要成功主要取決於3個步驟:擬定合理的投資計畫、執行該計畫、嚴格遵守計畫。一套合理、有效的計畫等於是地圖或藍圖,通常可以讓我們取得公平合理的投資結果。而對於任何投資計畫,資產配置都是主要課題。

然而要有一個認知:金融市場如果存在一項必然事件,那就是未來的某個時間,即使是最棒的投資計畫也會再度發生虧損。資產配置是一種好策略,但也不能永遠賺錢。投資人需要的是一套好策略(長期賺錢),而不是一套完美的策略!

.資產配置:投資報酬與風險-長期而言-主要是由資產配置決定

這是指我們如何分配手頭擁有的資金(資產),多少比率分別擺在股票、債券、房地產與現金等等資產上。

為什麼要進行資產配置呢?既然你已經知道市場是不能被打敗的,這等於說你不能去預測市場(如果可以也就是說你可以打敗市場),既然市場是不能被預測的,那就代表你不知道明天、下個月、明年,哪個資產會漲,哪個資產會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全部都買。

統計指出,資產配置比選股+擇時進場重要10倍,簡單說,你的長期報酬有90%是由資產配置所決定的!

資產配置能帶來甚麼好處?這就要先說說投資組合理論了,稍微有財經背景的人一定都知道:金融理論有兩個不可以分開討問的因素:風險與報酬。而風險是報酬的主要驅動因子,你可以獲得而額外報酬(風險貼水),只要你肯承擔風險。而我們把單一資產的風險與報酬以及組合後的風險與報酬畫出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效率前緣,我們發現當進行資產配置時,曲線會往左上角突出,而越往左上角代表風險越低報酬越高。而投資組合理論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將你的資產組合分散到無相關的資產上,如此能夠增加報酬且減少風險。

以下詳細說明風險與報酬。任何資產都能獲得4種不同的報酬,分別是

a.無風險利率:這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通常以短期國庫券為例。

因為國庫券一般都是1年內到期,而政府不太可能在一年中倒債,這一年也幾乎不會有太出乎意料的通貨膨脹,所以一般認定國庫券為無風險的投資

b.市場風險溢酬:將自己暴露於股票市場所獲得的額外報酬

股票買的是公司,而債券(這裡指政府公債)買的是國家,公司倒閉的機率大於國家,所以你會因為承擔額外風險而獲得應有的報酬

c.規模溢酬:因為持有小公司股票所獲得的額外報酬

因為小型公司倒閉的機率大於大型公司,所以你會因為承擔額外風險而獲得應有的報酬

d.價值溢酬:因持有價值股所獲得的額外報酬

要注意,這裡所說的價值股是所謂雞蛋水餃股,或是營運有困難導致市場評價很低的股票,不是我們一般在說的價值股,因為營運困難所以倒閉風險較大,以至於你會因為承擔額外風險而獲得應有的報酬

 

若你已經清楚上面四種資產報酬,接著你就可以進行資產配置,但這之前還有3個問題你必須問你自己

1.我要持有多少種不同資產類別

財務理論告訴我們,持有越多種類資產越能分散風險。假想以下情境:你分別持有股票、債券、房地產、貴金屬10種不同資產,所以每一項資產佔你的投資比例為10%,若今天股市崩盤,大跌50%,其實你所損失的僅僅只有總資產的5%

說說大家比較熟悉的股票吧,你持有越多股票的話,你的個股風險就會降低甚至到最後趨近於0,剩下的就只有市場風險了。

所以你必須決定要持有多少不同的資產,但你必須了解,持有越多不同種類資產你越要花心思去照顧。

2.我要一個多傳統的投資組合?

這裡所說的"傳統"代表的就是標竿指數,在台灣指的就是加權指數。第2個問題要問你的是:你能夠忍受績效不如標竿指數的程度?你能忍受追蹤錯誤嗎?所謂追蹤錯誤就是報酬不如標竿指數。因為我們都知道指數化投資,我們拿到的報酬就是指數。但若你在你的投資組合加入其他種類後(例如小型股或是外國股票),你的報酬就會與標竿指數不同,有時會比指數好,有時會比指數差。若不能忍受,就建議你多配置你所追蹤的指數(像是0050),若你可以忍受,則可多配置小型股或價值股。

 

3.我要承擔多少風險?

你要決定整體股債的比例。許多人(就連葛拉漢)都建議一定分別持有股票與債券。就算最積極的投資人也需要持有約25%的債券,最不積極的投資人也必須持有25%的股票。

如果你覺得上面三點你不是很懂,以下做一張表格給你參考,或許會幫助你了解。

複雜度:

傳統性:(可忍受追蹤錯誤)

風險容忍度:

複雜度:(非常分散)

傳統性:(不可忍受追蹤錯誤)

風險容忍度:

10%   0050

8% 大型成長股

10% 小型股

8% 大型價值股

10% REITs

4% 小型成長股

10% 國際大型股

4% 小型價值股

10% 國際小型股

4% REITs

10% 新興市場股

4% 國際大型價值股

10% 貴金屬股

4% 國際小型成長股

 

30% 美國短期公債

2% 國際小型價值股

 

1.2% 新興市場大型成長股

 

1.2% 新興市場大型價值股

 

1.6% 新興市場小型成長股

 

15% 一年期公司債

 

15% 五年期美國政府債券

 

15% 五年期全球債券

最後請記住,你的投資組合的積極性反應在你的整體股債搭配,而不是你持有哪一種權益,它們的風險程度其實很相似。而始終不變地堅持你的資產配置策略,比挑選"最佳"配置來的重要。因為每個人能承受的風險不同,所以你所選擇的配置就是最適合你的配置。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