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2.001.jpeg
 
一樣分兩個帳戶(國內、海外的績效來寫)
 
台股只能說相對指數穩穩的,回頭統計一下今年台股最大的單月漲幅應該是 7 月,指數 +5.3%,我的部位在那個月是+0.9%。最大跌幅是 10 月,指數 -11.8%,我的部位 -2.3%,在這篇文章有講我選出來的股票漲跌跟今年大盤沒有什麼關係。再進一步去看今年貢獻績效的是哪些公司,三檔股票佔大頭,快速回顧一下
 
ps.下面這張圖績效算法是用 XIRR 之前我自己算法有些問題(雖然差異不大)從 2016 用這個公式重算(2015 紀錄不全)
 

螢幕快照 2019-01-02 下午5.04.27.png

 

一家是去年中開始買的,沒有本業(無營收)、沒有負債,公司就六個人(應該也沒在做事),資產就是幾塊土地。這家公司分析起來簡單,就是把那幾塊土地多少錢算出來就知道,典型的煙屁股。難的是根本找不到催化劑,所以我花了許多時間把每一個大股東是誰都摸了一遍,又利用台股的分點(這是台灣獨步全球的資料嗎?香港好像可以知道券商,但分點不曉得能不能找到)找到了三個值得進一步追蹤的大股東。找到之後就繼續 google 看這些大股東之前有沒有做過其他的投資,發現三個中的兩個以前聯手進入某家公司的董事會,抓到這個點自然讓我聯想他們是不是也想要對這家公司做些什麼。抱了一年多,中間經過了一次董監事改選,我期待的兩位並沒有在這次改選被提名。就想說那就繼續報到選舉,畢竟有土地的公司可能市場會因為選舉來炒一波。總之這家公司抱了一年半,今天又清了一些部位,目前佔我投資組合已經很小了,都已經是零成本的持股,我會繼續追蹤董監事後續的發展,這筆投資今年貢獻了大概 4% 報酬
 
怎麼發現這家公司的?好幾年前當公司還在 3 塊多的時候,朋友 A 有報過一次,那時我對資產評價還不是很了解就錯過了。去年去奧馬哈,又聽到朋友 A 在講,雖然當時已經長漲到 5 塊,後續了解一下覺得還有很大的價值提升空間,這裡要感謝朋友 A
 
第二家我覺得也是相對容易的。在寡占市場提價的公司,一提價還是對公司業務 75% 的部門提 20%。另外因為是固定資產占比很高的公司,所以我的邏輯就是兩點:第一關注營收 yoy 是不是能守在 15% 以上,只要沒有低於這個數字就代表客戶沒有因為公司提價而跑掉(回頭看去年到 11 月的累計 yoy 有 15.6%,算是有達標)。第二就是因為固定資產很高,營收成長 15%,毛估估獲利可以提升 30-50% (回頭看上半年獲利 yoy 成長 40%)。這兩點是我主要的投資邏輯,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加分因素:公司過去長年沒有配息的原因消失,所以未來可望能開始穩定配息、公司有隱藏的官司利益等等。這家公司如果營收還能穩定成長我也會繼續抱下去,今年貢獻績效大約 1.5-2%
 
怎麼發現這家公司的?網路社團看到有人分享,就順手把成果拿來用了,對這家公司並沒有太多洞見
 
第三家公司我有在這篇文章中稍微分享過,是一家營造公司。這家公司就全部要靠自己了,公司的業務、財務數據要自己找。一開始這家公司還是從量化的角度投資的。因為是營造公司,所以我可以從它的資產看出些端倪,例如這家公司幫政府做土地開發,就會有很多應收款,我發現這家公司過去兩年的應收款一直膨脹,又查了附註,這些都是只有投入還沒有收入的資產(到底這邊會計要怎麼列我也是霧煞煞,只能回頭看過去幾年公司這塊資產變多的時候未來幾季的 EPS 怎樣變化)。有個風險是公司負債一直上升,但沒有回收,有沒有可能是價值陷阱,我只能傻傻的認為公司都是跟縣市政府簽約,台灣的縣市政府應該還沒有倒帳風險。其實我現在很多投資就是拼拼湊湊,沒有什麼是很確定的,只能說發現一件加分就增加我這筆投資的獲利機率這樣。後來 Q3 公布 EPS 很好,因為報表沒有同時公布,所以我原以為是我當時設想的開發案開始認列,股價也反映了幾天,漲了 30%,我就全部賣光了。後來季報公佈出來,我去看才知道我想的那塊還沒有認列,所以是其他的東西。這一兩個月又更進一步去看公司的業務,過去開發了哪些案子,未來要開發哪些。看到了很多我第一次買進沒看到的東西,所以陸陸續續把賣掉的全部買回來,價格是當初買進的 20% 以上,未來會不會如我現在所想的一樣發展,就再繼續追蹤下去了。這筆投資今年貢獻了約  2.5-3%
 
怎麼發現這家公司的?財報狗獵犬股清單掃到的
 
在台股實踐價值投資四年了,經歷了兩波大盤下跌,很幸運這四年都還能達到每年 5%,另外看起來今年的組合波動又更小一點(也許代表我看的公司更沒有人關注了)。雖然績效還是沒有很大的進展,但客觀來說還算可以,主觀來說就還有很大的進展空間。從去年到今年中其實對台股一直都很懶散,一直沒有找到很吸引人的公司。最近做法開始有些改變,就是多去看公司,不要抱著要找投資機會的心態去看。一來原本的研究可能就不夠全面,例如過去我都太重視我有投資的公司,他們的競爭者我也不怎麼細看,但看競爭者不只對原本就投資的公司的競爭地位有更多的了解,也可能在過程中發現其他有趣的公司,上下游亦是同樣的道理。二來全球股市這幾個月也是回檔不少,應該有一些價值跌出來了,要開始彼得林區上身,翻開每一塊石頭,看看能找到什麼。就像 Jeff Bezos 說的,今天的績效在過去 2-3 年就已經決定了,今年我持股貢獻最多的股票也不是今年才發現的公司,而是從去年中就開始關注的公司
 
再來是希望來年能看更長,研究產業結構供需,尋找顯而易見的送分題,這部分是讀 <資本回報> 的心得。例如前陣子看某家營建公司,現在跟過去自己(或一般法人)追建案認列的想法不一樣的點是,會喜歡用更長的模式去看,經營層如果過去都能合理拿到土地,建案也都銷的不錯,配息也不錯,那我會想等錯價的時候買一些長放。錯價就是大家都不看好這個產業的時候,最近讓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 15-16 年的房地產,那時連我都覺得地產沒戲唱,沒想到幾年後回頭看那邊就是大底部、送分題。所以希望的模式就是可以找幾個產業,在壞的時候研究 ,去找有沒有送分題
 
前幾天跟 Charles 學長討論到巴菲特早期相對平穩的績效,這篇文章有討論巴菲特當時的幾種投資方式。他真的很聰明,有想到要把資產分散到不同的方法,讓組合更平穩(穩定的績效可以帶來穩定的資金,穩定的資金是很大的競爭優勢),看下面這張圖,相對同期的 Munger 和 Schloss,巴菲特的績效真的可以說是神蹟,但應該說其他兩位比較差嗎?我覺得就是差在巴菲特投資手法比較多的原因
 

Buffett-vs-Munger-vs-Schloss.jpg

 
以我的理解,理想上如果低估型投資、套利、控制型投資都可以找到差不多回報的機會,那巴菲特會各配 1/3 的部位。套利和控制型投資本身的波動不太受大盤影響,如果大盤哪天跌很多下來,巴菲特評估大盤機會好很多,就會清掉這兩項去加碼低估類投資。那天 Charles 學長跟我分享他覺得除非真的到很誇張,不然資產還是盡量分散投比較好,例如在套利有個年化 20% 的部位,今天看到低估類有一個 30% 的部位,以期望值來說應該換過去,但其實它們並沒有差太多,但換過去可能對你資產波動的影響差很多,除非可能看到一個 40-50% 折價的再考慮要不要換
 
這點也是我往後要多加專研的。現在除了偶爾參與一些公開收購的套利,並沒有其他分散的手法,頂多是國家分散,但投資方式和資產類別都還是很集中。剛好有統計今年參與套利的績效,我目前的方式會在這裡抱比較短,因為之前研究發現套利大概就有幾個點會讓股價大幅上升:董事會通過、股東會通過、公平會(其他政府機關)通過,這幾個通過的當天股價反應會比較大,其他天都不怎麼動。所以會比較在這幾個關鍵點之前去佈局(如果當時換算年化有 12-15% 以上的話),一反應就會賣掉(通常這樣年化都很驚人)
 
這塊我自己算剛起步,但台股其實機會好的也不多,未來可能要發展其他商品,例如其實可以用 CB 替代股權,CB 的下檔更確定。如果真的找到不錯的公司又剛好有 CBAS 那就更幸運了
 
以下是今年參與過的,但很可惜的是今年第一次買可轉債,一開始年化也很不錯,但太貪心了一點,後來在 10 月大跌的時候把它換掉了,它虧的錢就讓早前其他的套利交易獲利被吃掉了,導致這塊今年報酬率只有 0.5%。但可轉債畢竟不算套利,如果扣掉它單純論公開收購的交易,就會是 122 天拿到 1.8% 的報酬率
 
ps.上面這個報酬率我覺得算法有點怪怪的,我是把獲利/總投入資金,但應該一套資金可以用很多次,所以實際報酬應該會高於這個
 
ps2.如果我拿這六筆投入成本最高的那筆當成原始投入資金,計算就會是 122 天拿到 6.5% 的報酬,這就比較合理了
 

EF26067D-1673-4C71-8F2C-E84A60382AD1.png

 

再來就要討論海外投資了,這部分血淋淋,洗三溫暖的一年
 
之前寫了港股投資最大的挫敗:文章連結。回頭來看決策不能算錯,就是太過重壓。另外學到的是未來要注意有沒有可以制衡大股東的二股東,橙天大股東佔了 70%,我另外重壓的另一家公司大股東佔了 75%,如果要卡油,都沒有能制衡的二股東,今年一個港股套利失敗的案例(這篇文章有簡介)是二股東要發起公開收購,但股數差大股東太多所以失敗。當然我希望管理層利益跟小股東一致,持股多寡是很明顯的一個指標,但再加上一個濾網,就是股權會不會太集中,應該可以避掉一些問題
 
開年美股有一些“中概股”,大概都是低於 2-3 元以下的垃圾股,其中買的一檔竟然還出現在 The China Hustle 這電影裡面,看完影片都覺得:誒真的是做假公司。但垃圾歸垃圾,遇到概念還是漲翻天,當時我投的兩家都碰上區塊鏈概念,一天漲 50% 真的沒在開玩笑,總體竟然這兩家投的公司還帶來不錯的回報...但之後應該不會再買了XD
 
港股一直到上半年都表現得很不錯,同期跑贏指數不少(如下圖),自信都開始來了。重倉的兩隻股最高都有到超過 40% 以上的回報,但我堅信價值,40% 算什麼,一股不賣。這並沒有錯,可以檢討的是跌下來我就開始越加越多(一致性原理、確認偏誤、過度自信)加倉的位置都比我的成本高不少(所以我上面舉的台股那家營造公司可能也有這種狀況)到最後就變成我在自己才剛進入一年的市場太過集中,而相較台股的公司,我對香港重壓的公司並沒有更深刻的洞見,不夠分散就導致接連個股+大盤的重挫讓我有點失去信心,這幾個月港股的投資整個變超懶散,很糟糕的狀態
 
原本想說今年港股爛成這樣,要被指數慘虐了,沒想到把圖拉出來才知道原來沒有到這麼糟糕,除了美股年尾兩天狂拉 5% 超車外,海外的投資(-9.17%) 還是小幅勝過港指 (-11.73%) 和 ACWI(-9.59%)
 

螢幕快照 2019-01-02 下午4.58.53.png

 

如果把台灣跟海外的併起來的績效如下圖(有加匯率)2017 開始這個統計,2017 被匯率拖了不少,2018 回來了一些,另外蠻幸運的是今年 4 月有增資一次,那時候美元 29.3 附近,年底到 30.5 左右,中間就多了 4% 多,所以 2018 整體部位略虧 1%,算還可以接受

 

螢幕快照 2019-01-02 下午5.04.15.png

 

這裡要再去思考的就是比重問題,現在我整體配置大概美港台是  10%:43% :47%,美股明顯太低,沒有比美股更瞭解的港股太高,這兩個比重要再平衡一下
 
最後感謝去年在投資上給我啟發的幾位朋友,雖然現在完全沒有參與任何的讀書會/研究會,但私下還是跟幾位朋友保持不錯的討論,時常給我很關鍵的幫助,另外很多朋友是之前認識但今年進一步熟識的,非常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