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再平衡 (rebalance)
資產配置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分散型投資組合,主要差別在於資產配置需要定期重新調整。所謂的重新調整,就是讓投資組合結構重新回到當初的資產配置目標,重新展現合理分散的性質。換言之,對於表現較好的資產,需要賣掉一部分,運用這些資金購買表現較差的資產。重新調整是建立在一套所謂回歸均值的理論基礎上 : 假設所有投資都有特定的風險 - 報酬性質,則任何投資長期而言都會展現特定的風險 - 報酬性質
Ps. 統計上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回歸均值理論,只要樣本數夠多則統計結果就會與母體很接近。而投資也是,長期來說,股價會波動,但最終還是會回歸均值,這均值我猜就是所謂的內在價值吧。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資產配置股債比例為 7:3 ,今年遇到債市大好,你的資產部位於年終時分別為股債 6:4 ,這時你必須重新調整為股債比 7:3 。其實進行再平衡就是強迫自己進行買低賣高,不讓自己陷入情緒中。
Ps. 這裡衍伸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 指數化投資與價值投資的關係,因為價值投資說穿了也是買低賣高的交易策略,我將在下一篇試圖討論這個有趣的課題 !
然而再平衡的頻率不能過短,原因之一當然是省事,另一個有趣的原因是,統計顯示出,美國證券價格在月資料中似乎顯示出一定程度的相關 ( 雖然相關程度近幾年越來越小 ) ,也就是說這個月股價上漲,則下個月股價上漲的機率比下跌的要高。所以伯恩斯坦說了這句話 : 不要過度回復平衡,如果某資產類的價格在相對長的時間有趨勢的傾向,那麼在相對短的期間內回復平衡就不太合適。
Ps. 我還在釐清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因為它好像表示市場不是那麼有效率 ( 雖然效率市場已經在很多證據顯示下失靈,但效率市場與市場具有效率是不太一樣的概念,待我搞懂後再與大家分享 )
最後,當你非常熟悉資產配置與再平衡後,其實你可以進行動態的資產配置,這是指根據市場條件變化而改變你的政策配置的可能性,所以你可能會過度平衡某項資產。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的作者一樣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 資產配置過程的最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投資人應該有合理的行情預期。行情報酬在短期之內確實很難預測,但長期而言,則非如此。市場的長期報酬情況,可以相當精準地預測。
作者提出了兩種行情預測方法。
a. 風險調整後報酬模型,透過市場歷史價格波動率 ( 本身並不是風險,而是衡量某種經濟風險的統計值 ) ,藉以預測各種資產類別彼此之間的績效關係。不同期間的行情報酬水準可能有顯著差異,但報酬的波動度卻相當穩定。長期而言,我們可以透過價格波動資料,預測特定資產相對於其他具有不同風險程度之市場的報酬。長期而言,某市場之價格波動率,可以解釋該市場很大成分的相對報酬 ( 相對於其他市場之報酬 ) ,價格波動程度高的投資,期望報酬也較高,反之亦然。因此,如果我們知道某投資的價格波動歷史資料,就可以預測該資產相對於其他資產類別的長期報酬。
Ps. 其實以上就是再說投資學的風險 ( 標準差 ) 與報酬的關係
作者提出的預測方式就是用堆積風險溢價來預測。簡單來說就是把每一項資產所要求的風險貼水往上加上去,這在前面一篇有稍微介紹過,以下為圖示
b. 採用經濟因素預測報酬,即所謂的 top-down 分析法,而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簡單的公式來預測
股票報酬 = 每股盈餘成長 + 現金股利 + 市場本益比變動
盈餘成長 : 企業盈餘是股瞟市場的長期驅動力量。 企業越賺錢,股票價格也越高。而盈餘是來自 GDP 的成長所帶動的。
現金股利 : 這相信大家都很熟了
市場本益比變動 : 市場本益比變動會影響整體投資報酬,但完全不會影響股利。
Ps. 大家應該覺得很熟悉吧,這就是高登公式 + 市場評價的提升阿。價值投資者主要在賺的也是這兩部分 ! 所以我就說指數化投資一定和價值投資有關係吧 XD
三 . 操作方式
如果都了解以上資產配置以及再平衡的概念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買賣了。而買賣也是有不同的策略,以下介紹 3 種被動的機械化投資方式。被動的機械化投資其目的不是在擊敗市場 ( 前面說過了,我們是不可能做時機交易的 ) ,而只是為了求取生存,使我們最終能夠在承擔是當風險的情況下,賺取適當的報酬。只要能在股票市場生存下去,就能夠賺取相當不錯的報酬,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的複利累積。
機械化的目的說穿了,其實就是在克服人性,跟再平衡有點像。被動的機械化投資其實也是建立在回歸均值理論上。
1. 定期定股 : 就是每個月固定買進某股數。例如每個月買進 100 股的 0050 ,這樣長期下來你會買到平均價的 0050 。
2. 定期定額 : 其道理很簡單,也是很多人喜歡的投資方式。不論價格水準如何、行情好壞,每個期間都固定投資某固定金額。試想 : 你每個月決定投資 1000 元買 0050 ,當 0050 於上個月底收盤為 50 元時,你可以買到 20 股,若下個月收盤為 40 元,你就會買進 25 股,一年後漲到 100 元時,你只能買到 10 股。所以有時你會買到低價的 0050 ,有時你卻買到高價的 0050 ,但長期平均下來,你會買在 0050 的平均價下面一點點 ( 因為你在低檔時買的股數較多,所以你會買在平均價下 ) ,這樣一比較你就會很清楚地發現定期定額的每股成本一定會低於定期定股 ( 因為一個買在平均價,一個買在平均價以下 ) ,可是在行情特別糟糕的情況下,定期定額的報酬就會相對偏低 ( 因為持有較多股數 )
定期定額有另一個優點 : 你可以很確定的知道未來每個月會流出多少現金流,這跟下面要講的定期定值有點不太一樣。
但說到定期定額的缺點 …
說實在的,定期定額策略的 ” 定額 ” 其實是沒甚麼道理的。如果採用固定股數策略,那麼隨著時間的經過,投資金額會因為行情走高而增加;但是若採用定期定額策略,每個月假設投資 1000 元,我們都曉得, 10 年前的 1000 元和今天的 1000 元是不一樣的,中間的差異就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因此,所謂定期定額投資, ” 定額 ” 至少應該根據通膨進行調整。但即使經過通膨調整,長期績效仍然有問題,因為股票市場的成長速度遠超過通貨膨脹。意思是說,長期來看,股票的漲幅高過通貨膨脹許多,就算經過通膨調整,今天的 2 元等於 10 年前的 1 元,但 10 年前的 1 元可以買到 1 股,而今天的 2 元卻只能買到 0.5 股。由於成長速度不足,所以定期定額投資的效益將隨著時間經過而日益微弱,因為所投資的金額將因股票市場快速成長而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
解決之道 : 你必須讓你的每期投入金額按照某個比例成長 ( 當然必須大過通膨 ) ,這種作法稱為成長等量化的定期定額投資策略。舉例來說,你打算以年增率 10% 來進行調整,則今年投入 1000 ,明年投入 1100 ,後年將投入 1210… 以此類推。
3. 定期定值 : 簡單說就是你的資產每個月要增加固定的數目。舉例來說我每個月都要讓我的資產增加 1000 元,那這個月底我會有 1000 ,下個月底我會有 2000 ,以此類推 …
這時你就會發現問題了,那就是其實你每個月投入的金額不會剛好是 1000 元 ! 怎麼說呢 ? 這個月的 1000 元你買了 50 元的 0050 共 20 股,下個月你發現它跌到 40 元,這時你原本持有的 0050 市價只剩下 800 元了 (20*40=800) ,所以這個月你必須投入 1200 元才能讓你的總資產達到 2000 元的水準。而當股市上漲時,你所投入的金額就會不到 1000 元,甚至當股市飆漲時,你反而需要賣掉一些股票讓你的資產不至於成長過快。
定期定值投資的重點在於當時的持股價值,不是投資成本。而如果比較起來,定期定值的每股成本會比定期定額低 ( 因為你有在高點賣出股票,在低點買進更多股票 )
所以總結來說,相較於定額策略,定值策略對於行情起伏的反應比較大,但也相對可以獲取較多的報酬。
然而定期定值策略也有其缺點 …
a. 這個策略顯然忽略了股票市場呈現的成長趨勢。這使得定值策略沒辦法跟上市場步調,讓投資組合的市場暴露程度會因為時間經過而嚴重不足,顯然違背財富累積的目標。
PS. 前面說過,定值策略會在投資組合價值超過預定值的時候賣出股票,但我們若從歷史來看,股市長期來說是呈現一路走高的型態,所以當賣出股票後,就不能參與市場的漲幅。
解決之道 : 不做賣出的定值策略 ! 資產超過預設值就超過吧,下個月少丟點錢進去就好。
b. 一樣是和定期定值策略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同樣需要做成長等量化的調整。
4. 稅
稅及交易成本其實是很重要的課題,每次的買進與賣出都會有交易成本,而每次的賣出都會有稅的影響。在投資中要輸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因過度交易而帶來的高交易成本。所以定值策略我們才希望不要進行賣出的動作,這樣可以省下很多的成本與稅金 !
稅金的部分由於比較複雜,目前我也不是很懂,所以這裡就不進行討論了。
以上 4 點就是指數化投資者須要非常注意的大項,若想要了解更深入內容可以把上面提過的書看一看,相信一定會更有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