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寫這篇文章,原因是上週跟朋友吃飯,講到如果我可以再聰明一倍。從小到大一直是個死讀書的人,別人讀一次我可能要讀三次,所以講到如果可以再聰明一倍感觸特別多。當下我想到呂世浩老師在課堂商說的:我教你們的東西都是我 3-4 年前想的,很多東西我現在已經不這麼想了、想想四年後你可以進步多少云云...
 
過去幾個月發現自己在投資上閱讀的材料,原文的部分已經遠遠超過中文。這週某一天我在看原文投資材料的時候又突然想到上面呂世浩老師的話
 
我好像已經變成以前自己喜歡的那種人。可能很多人看到前一句話覺得是在驕傲個什麼,但我只是想對時間表達感謝,比爾蓋茲總結得很好:我們總是高估未來 2 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了未來 10 年將發生的改變
 
接觸投資五年多一些,我的改變真的很大,一路上真的不知道要感謝多少人
 
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動力來自大概四年前,第一次跟威宇接觸,以及三年半前他佛心來著給我們幾個人開了幾個月的私塾。我那時就想,我在他當時的年紀可以到他當時的水準嗎
 
從此算是這個想法驅動我走到這裡,過程有很多挫折,原因如 “為什麼想被別人看的起” 這篇文章所寫。現在試著不去努力討好誰,盡量不硬是去追求一定要有的進步(這幾個月書讀不完焦慮感明顯小很多),希望做真實的自己,讀喜歡讀的書、寫想寫的文章。去年到北京時寫的目標慢慢有達到,暫時遠離過去參與的很多投資聚會,專注在自己的研究、閱讀上
 
上週剛滿 25 歲,這大概是過去五年的總結,萬分感謝,真的很喜歡現在的自己
 
一直不是很喜歡有個確切目標的人,但上週偶然看到 Guy Spier 去年這場演講,很感動。Guy 真的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人生目標跟這個人給我的感覺,完全和 Pabrai 不同。Pabrai 很聰明,想給別人的感覺也是聰明。Guy 也聰明,但溫和謙虛,如果說未來五年我希望達到的狀態,我會比較想成為今天的 Guy
 
演講連結:https://reurl.cc/odkqV (這個演講有瑕疵,戴耳機只有單邊會有聲音)
 
一開始他就質疑了投資行業的價值,先以巴菲特和 fund of fund 的對賭開始,說這行業,在座的大多數人(可能包括 Guy Spier) 並沒有為客戶創造價值。他以自己為例,20 年的管理成績,扣掉績效費後,2017 才終於突破 10%,大概贏了指數 2%。他說原本自己開基金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大型卓越的基金,但顯然這件事並沒有達成。投資並不容易。他繼續質疑說,難道這 20 年贏過大盤,代表他真的很行、帶給客戶價值?他很有趣的說,要想著塔雷伯坐在教室的角落盯著你看。也許自己就是那隻會打字的猩猩,只是比較幸運
 
面對以上殘忍的事實,他的解答是什麼呢?
 
他提出了所謂 “社群資產負債表” 或說 “社群資本” 這個概念,包括家人、組織... Guy 說他的身價比希拉蕊高,但明顯後者的社群資本比他大; Guy 認識很多有錢人,但徹底把家庭關係搞砸了; 或是很多同學沒有回去參加同學會,他們並沒有花心力投資在這些社群資本
 
Guy 接著說,我們(金融從業人員)低估自己被社會討厭的程度。我們造成金融海嘯、或是卡客戶油,讓自己富有 (客戶的遊艇在哪裡?是吧)...要改變這個先從承認我們有上述問題開始。他說過去 20 年一些人做的一些事或許讓他們稍微不那麼被討厭,他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 Pabrai 的 Dakshana Foundation。這個組織幫助有潛力但貧窮的印度小孩考上 IIT,他說這群小孩,一輩子會感謝 Pabrai,或許 Pabrai 之後請他們做什麼事他們都會很樂意 。他另外舉了巴菲特的例子,Guy 會把自己寫的年報寄給巴菲特看,有次他收到巴菲特的回信,短短三行卻讓他開心到飛起來。他說也許巴菲特只是請秘書打這三行然後簽個名,另外他之後也發現另一個基金經理人收到跟他完全一樣的三行字,所以可能世界上有幾十個幾百個人都收到同樣一封信。但巴菲特身價這麼高,他完全沒有必要花這個時間給只見過一次面的人寫這封信
 
所以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他們在提供這些人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很難用金錢衡量。那些上了 IIT 的學生一輩子感謝 Pabrai(也許沒上的也是)那些收到巴菲特信的人一輩子記得這件事,想想這些人之後可能提供多少投資想法、產業見解給 Pabrai 和巴菲特。Guy 說有一次遇到一個老闆,正在跟波克夏接洽要賣公司給他們,Guy 發現他開始一直幫波克夏推銷,還跟那個老闆說說你知道波克夏不會付太高的價錢,但你要的也不是錢對吧,你要的是有人可以讓你的企業保持獨立經營...Guy 無形中正在幫助巴菲特,他說只想讓巴菲特知道他幫上忙了。最後總結說,也許這些社群資本,是最終能為他帶來 alpha 的唯一手段。最慘的狀況,如果到頭來沒有產生 alpha,他要離開這個行業,那至少還有一群人是很感謝他這個人的存在
 
因為聽了這個演講,才知道原來 Guy 也有把年報公開,到他的網站去申請,他會寄給你(我目前申請了兩次,倒是還沒收到 2017 的年報)先上網找到了 2015 的年報
 

螢幕快照 2018-10-26 下午2.10.53.png

 

上面是他過去幾年的績效,另外也發現一件事,Guy 的基金真的規模很小,並沒有超過 2 億美金
 
大家知道巴菲特合夥時期有列了幾點他的投資原則,Guy 在年報中也學習巴菲特,列了 18 點原則
(之前也分享了 Pabrai 的投資十誡 https://reurl.cc/Gr8LD)我覺得寫得很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點
 
 
Guy Spier 的投資原則
 
1. 乘著複利的馬車
 
這點一直是我近幾年演講第一個必講的重點,也許也是投資人第一件要知道的事。這裡不多說,複利真的太厲害
 
2.不要賠錢
 
這點也是很基本,虧 50% 要賺 100% 才會回來
 
3.避開槓桿
 
這點講太多次,重點中的重點。歷史上聰明人總死在槓桿。慢慢致富並沒有錯。這個原則不只用在自己,也適用投資的公司
 
4.在中心球場打球
 
這邊指的應該是說不要遊走法律邊緣。Steven Cohen 的黑色優勢、很多基金經理人涉及內線交易...
 
5.留意激勵機制
 
基金經理人有沒有 skin in the game,這點也越來越多人在提。這裡 Guy 倒是提了一點很不錯的,他說自己只有一個 fund 這讓他可以只專注在一個基金,也透過這一個基金來評價自己有沒有創造價值。像 Pabrai 就有三個基金,裡面投資個股雖然有重疊,但是壓的比重卻差很多。這裡還舉了一個例子,很多人會組織投資團隊一起研究(過去我就參加了好多個)但這也有激勵機制的陷阱隱藏在裡頭。台上報告標的的人,可能覺得這家公司不錯要推薦給同伴(也許他已經買了)他想從同伴那裡得到確認,另一方面,這些被推薦的同伴可能想從推薦人那邊獲得喜愛。投資團隊的一大挑戰可能出在這裡:大多數 team 沒辦法互相提供什麼意見,因為覆蓋的領域不一樣,你花很多時間研究的公司我根本沒研究過。更多時候是變成因為不是很懂那間公司,那我尊重你的意見,或是你在那個領域比較有經驗,你講的可能比較對,那我也不會去 challenge 你,下次換我報的時候你可能也不會 challenge 我
 
6.和優秀的夥伴一起工作
 
Guy 說在金融海嘯的時候他的很多客戶在最糟糕的時候贖回,這也迫使他在最好的投資機會出現時沒辦法買更多。這點很有趣,前幾天聽 Heller House 2018 Investor DayMarcelo Lima 也提到一樣的點。他說他的基金產生超額報酬的一個來源是穩定的資本,很多基金投資人在股市大跌的時候打電話來,不是為了贖回,是想要在這個時間點投入更多。如果確實可行,這是一個可以比擬波克夏遠久資本的概念(或許更好?)在最有機會的時候有最多資金可以投資。Guy 提出四個找到優秀或方法
 
a.不收管理費,只收績效費
b.投資人一年只能贖回一次
c.不頻繁的溝通,但每次溝通都有深度;而非頻繁但膚淺的溝通
d.避免為了增加基金規模而做的宣傳和選美股賽
 
7.用便宜的價格買不錯的企業
 
時間是優秀公司的朋友。但花太貴買優秀公司可能不如花少一些買還不錯的公司。這點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跟能力、資金規模也有關係,以前的文章已說過不少,這裡不多做評論
 
8.市場先生是來服務你,不是指導你
 
Guy 在他的書裡用了很多方法來防止讓市場先生影響,他說自己一週看不到一次股價。之前在成功嶺沒有網路的時候,我可以做到,但一出來,網路在手,查看股價的頻率就回到以前。好方法就是開盤時間不要帶著手機在身上,我發現這招效果不錯。我假日讀書的時候會把手機放在很遙遠的地方,這樣我可以連續讀好幾個小時都不會受干擾。我想對看股價,這招也有用
 
但也有另一個論點,Focused compounding 的 Andrew Kuhn 就覺得自己不會因為股價波動而影響,所以不會刻意不去看股價,他舉例說巴菲特也是每天都開著 CBNB (但把聲音調靜音)所以他應該也是都知道現在市場的情況
 
我的觀點是看股價確實在大多數時間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完全是浪費生命,但大跌的時候可能可以藉由看一下股價波動去感受一下市場,當然前提是你已經不會受波動影響。這波台股修正,有點像 2015/8 月那次(也許因為我只經歷過那次修正)但我一直覺得,現在的狀況(以及我對自己心情的感覺)都只停留在 2015/8/21 以前,真正殺到底的 8/24 那種恐慌,我從跌停家數並沒有看出跡象,所以這次我以此作加減碼決策
 
9.反週期行動
 
Howard Marks 的新書,以及我這一週在唸的一本超級讚的書 Capital Returns,都在討論這個主題。這裡 Guy 提了一點很有感觸,他說牛市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資金集中在自己最喜歡的 idea,回想過去一年我在港股的投資,都是這樣子。一開始幾家公司表現很好,但部位買不多,等他們跌下來我就開始把資金調過去,到最後變得太過集中在這幾家公司,但也許這中了一致性原理的 bias。Guy 覺得牛市如果沒有辦法做到上漲的時候賣掉你最喜歡的 idea,那至少要逼自己的投資組合在上漲的時候分散一點,因為一個比較散的組合在下跌的時候比較不脆弱。當然他這點可以討論,因為一個比較散的組合,並不是裡頭所有持股我們都很有信心,很多時候是抱著最有信心的持股才能撐過整個下調循環,這點可能也是見仁見智
 
另一點倒是很有價值,Guy 說我們要去關注那些有這種反週期思維的人。Warren Buffett、Charlie Munger、Howard Marks、Francis Chou、Seth Klarman,注意他們的言論、行動
 
10.與業務打交道要很小心
 
Guy 說過去的經驗,只要是買了別人推銷的東西,後果都不會太好,我覺得跟上面說過想要讓別人喜歡有關係。有些人在網路上推薦他們覺得不錯的股票,以這條標準,推銷給你的東西都要特別小心
 
11.利用檢查清單
 
寫過很多次的一點,但我一直做得很差。陸陸續續有列了一些檢查清單,但實際拿出來用的頻率很低,應該把它印出來貼在一台專門拿來下單的手機上面
 
12.從錯誤中學習
 
最優秀的投資人還是會犯錯。這裡引用查理蒙格的話:喜歡那種承認自己是蠢蛋的人。我知道如果我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我會變得更好。李祿常說的 intellectual honesty 大概是這個意思
 
13.不要討論現在的持股
 
之前一直在構思一篇關於討論現有持股可能中的心理 bias:一致性原理、確認偏誤、權威效應、社會認同...全都中招
 
14.建立一個對的環境
 
這在他的書中討論很多,從搬到蘇黎世,到上面說遠離干擾的雜訊。這裡討論一個更重要的主題是維持穩定的關係:與夫妻、小孩、家人、親近的朋友、同事,的穩定關係。在低落的時候這些人是你的靠山,他們也是會對你說真話的人
 
15.不要只是預測什麼時候下雨,要及早建方舟
 
這裡進一步延伸了檢查清單以及反週期行動的方式。我覺得很厲害的點是,現在 Guy 在做交易前都要寫一份需要簽名的報告,解釋他為什麼要做這筆投資。他說也許巴菲特和蒙格在做這些交易前不需要這個步驟(可能他們連一份正式的檢查清單都沒有)但每個人的大腦運作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透過這些外在限制,或許可以進一步使我們做出更佳的決策
 
16.讓自己在場上撐到最後
 
這點是安全邊際的延伸,以比較低的風險去追求報酬,而不是用很高風險的方式去賭自己不會是塔雷伯說的火雞。波克夏的資產負債表上永遠保持超過所需償付金額很多倍的現金,蒙格說如果波克夏開一點槓桿,那績效會變得更好,但巴菲特說就算有 99% 的機會這樣做會更好,他們也不會這樣做,因為那 1% 會毀了你
 
17.讓生活保持簡單
 
這點算是前面的延伸,日子過得好的時候我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時做很多事情。但有可能他們同一時間出錯,股市崩盤、婚姻出問題、你經營的公司陷入困境、身體開始出狀況、同時要履行對慈善機構的承若...負向的  lollapalooza 可能出現。Guy 說管一個基金已經很夠了
 
18.擁抱逆境
 
這點又讓我想到 Ray Dalio 說的:痛苦+反省=進步。逆境是必然會發生的,不要去逃避它。面對他們很痛苦沒錯,這時我們可能需要一些哲學或是導師來幫我們處理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