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輪.001.jpeg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讀葛拉漢的文字很常有同顏淵一樣的感嘆。這是第三次讀了,記得第一次讀收穫很大,第二次還好,這次又有不少的收穫
 
會再讀的原因一來是這本原本就預計每隔幾年就複習一次(巴菲特好像都讀了四次了,我不多讀幾次說得過去?)
 
另外月底回台大證研講第一堂社課。這個題目講了應該有五次了,但上一次講也是一年半前在北商的社課了。回頭看看過去的投影片,從命名就有差別(投資入門 -> 投資前你該知道的事),這次想把投影片全部重做,也想從更大的視角來講這堂課,名稱也許借用霍華馬克斯的 “投資最重要的事”,取材也想要借用多數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裡討論的題目,所以這次讀就花了點時間紀錄一些筆記,都是很簡單的幾個字,主要當成演講部份大綱以及靈感來源
 
*我們將以大量的篇幅討論投資者的心理,因為投資者最大的問題,或甚至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
->最重要的是性格
->沒做好情緒管理者可能有更多的金融知識,但做好情緒管理者更可能賺大錢
 
*人們之所以會在股票投資中虧損,多半是因為買股票時忘了問:它值多少錢
->價格與價值
 
baml-1-728x524.png
 
 
*投資者不妨事先接受大部分持股在未來 5 年很可能(不僅僅是可能)出現大幅波動的事實,例如上漲 50% 或下跌 1/3
 
->市場先生
->葛拉漢:隨市場先生起舞,等於是因為他人的錯誤判斷而受到精神折磨
->巴菲特:市場先生是來服務你,不是來領導你
 

52-week-fluctuations-June-2016.jpg

 

 

*為了持續獲得優於平均收益的合理機會,投資者必須採用兩種策略
 
1.穩健而有希望成功的策略
->量化
->關於股債 50/50,葛拉漢:這種策略並不特別複雜,其難處在於採用之後必須堅持下去,且不在乎其可能過於保守
 
2.在華爾街並不流行的策略
->特殊形況
 
 
*投資者與通貨膨漲這章
 
 
*防禦型投資者的投資原則
 
1.適度分散,持有 10-30 家公司
2.挑選的公司為大型、卓越且財務穩健
3.每家公司都應有長期持續發放股利的紀錄(至少 20 年)
4.買進本益比不高於過去七年平均獲利的 25 倍,且不高於過去一年的 20 倍
 
 
*給年輕投資者的建議
及早開始接受投資教育和實踐是很有利的。如果他一開始就以積極型投資者的方法進場操作,肯定會犯下一些錯誤,並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失。年輕人相對能承受這些失敗,並從中獲益。我們奉勸初學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金錢浪費在試圖擊敗市場,他們應該對證券的價值加以研究,並以盡可能小的資金進場檢視自己對價格與價值的判斷
 
->巴菲特 19 歲讀到這本書,26 歲創業,6-7 年的學習應該要有所成
 
 
*可用於積極投資的三個領域
 
1.不受歡迎的大公司
->典型的逆向投資
->為什麼選“大公司”而非小公司?
 
葛拉漢:大公司有兩個優勢:有龐大的資本和人力資源,較容易度過難關 ; 市場較關注大公司的表現,可能即時對任何改善做出合理反應
 
2.購買廉價證券
->廉價的定義是,價值至少比價格高出 50%
->廉價股估值的兩種方式
a.預期EPS*PE
b.私人能得到的企業價值,更關注在資產的可能實現價值
->此類最容易辨識的即 net-net
 
3.套利和特殊情況
->套利的利差縮小
->葛拉漢對特殊狀況的評論:需要不尋常的智慧和專業知識
 
 
*討論成長股的股價波動
如果一家企業的歷史紀錄和前景都非常樂觀,那麼它的股票價格與帳面價值之間的關係就會越少。但是,超出帳面價值的溢價越多,決定其股票內含價值的基礎就越不牢固。換言之,真實的價值將會更加取決於股市不斷變化的情緒和市場衡量標準。由此我們會得出一個矛盾的結論:企業經營的越成功,其股價的波動可能就會越劇烈。這其實意味著,從非常真實的意義上來說,普通股的品質越高,其投機性可能就越強(至少與那些不太受矚目的中等及股票相比是如此)
 
->非常同意 “企業經營的越成功,其股價的波動可能就會越劇烈”,這點用簡單的數學即可證明,成長股的內在價值,未來的獲利佔比很大。Jason Zweig 在 P.293 的註釋也解釋了,例如估計某家公司獲利未來 15 年將以 15% 的速度成長,那今天的 1 元盈餘在 15 年後將達到 8.14 元。然而,如果成長率是 14% 而非 15%,這個數字會變成 7.14 元。另外,預期成長率的不同,投資者給予的本益比也會不同,所以一來一往價值估算將會有很大的落差,這也將導致成長股每次季報發布若調整未來預期(就算短期成長還是很驚人)股價還是會有明顯的跌幅
 
->葛拉漢又說,這些跌幅(如上面我舉的例子)並不表示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產生疑慮,它只是反映投資者對溢價的部分缺乏信心
 
 
*集中或分散
綜合性或針對群體的估算,可能比個別企業的估算更為可靠。或許理想的做法是,證券分析是挑出自己對其未來前景最了解的三、四家企業,然後專注於預測客戶感興趣的內容。遺憾的是,投資人幾乎不可能事先分辨哪些預測是可靠的、那些預測很可能出現誤差。如果你知道買進某隻股票可以獲得高額利潤,那最好的做法無疑是集中投資該股票,因為多元化投資反而會使你的投資結果變得平庸。但我們並不能麼做,因為這樣做並不可靠
 
->葛拉漢在這段原註引了費雪的非常潛力股,如果能做到費雪那樣,那很集中當然沒問題
 
 
ps.附上幾個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