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greenwald-DSC_8374-700.jpg

 
1.Bruce Greenwald 的最後一課
2.蓬勃發展的 Activist & 雀巢案例分析
3.貪婪與恐懼的週期(翻譯)
 
 
 
哥倫比亞大學價值投資課程的傳奇教授 Bruce Greenwald 今年退休了。這是年初 Graham & Doddsville 他和 Mark Cooper 的訪談
 
 
四個關鍵點
 
Bruce 首先誇獎了 Mark 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很好
 

1.識別關鍵點並分配研究的時間。Mark 會說:忘了世界相信什麼,因為那個顯然是錯的

2.Mark 對於 “本地知識” 很在行。他會閱讀投資公司所在地的報紙

3.Mark 知道研究是終身的事。最終你會成為研究過的公司的專家。你會越來越上手,因為從旁觀察了管理層的演進,他們是如何面對不同情況。你也會看到產業的變遷。

4.Mark 知道合作的價值,有些 local news 你不可能覆蓋到。合作過程有兩件重要的事,一是你要找到該領域的專家並願意傾聽 ; 二是你要有交易的籌碼,也就是你也要有專業領域的 local 知識

 

以上四點分別用一句話表達會是
 
1.你有不同於共識的觀點

2.你在別人沒去注意到的領域有專業知識

3.你要如何累積該專業知識

4.你如何利用人際網

 

以下講講我的體會
 
第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也是我做得很不好的地方。過去做了很多事件驅動的投資,我的習慣通常會先自己估值,然後去看股價的走勢。但很常發生計算出的數值跟市場反應非常不一致的狀況。這時第一個想法通常是:我算錯了什麼嗎?但多數時候證明,錯的不是我,而是市場根本沒反應我看到的消息。這個坑我一再掉進去,去年就寫過類似的檢討文 市場沒有這麼有效率...作時間的朋友吧! 而最近又發生同樣的情況
 
想想其實很多時候對於自己的分析不太有信心,但客觀來說我的實力應該不會太差,所以這中間的落差我要慢慢去挖掘其中的原因。減緩自己落入相同坑的方法就是利用檢查清單。當然你一定會掉進一個坑很多次,才能使這個清單漸漸完備
 
第二、三點不只是投資,我認為做事情都該有這個認知,在別人進不去的領域有專業優勢,等於為自己築起一道護城河。最近介紹的幾篇訪談,Bruce 和 Paul Johson 都建議年輕人要在一個領域專精,他們認為通才不管用了。我想他們的建議應該是在投資上的,像是巴菲特所說的能力圈。生活上我還是覺得必須要有蒙格說的多種 Mental model。關於生活中的 Mental model,今年一本被比爾蓋茲狂推的 <真確> 就列舉了十個直覺偏誤,導致我們用錯誤的觀點看待世界(有機會再整理這本書的心得)
 
第四點我也做得不好。過去我參加很多讀書會、研究會,認識了很多人。但其實自己並不是會很熱情去跟別人討論最近在看的公司,或是詢問別人在關心的公司。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發現我喜歡的公司很少人會有興趣、別人討論熱絡的公司我也通常沒什麼興趣。之前說過投資的路是孤獨的,但是否孤獨到只能一個人獨走?巴菲特早期是有葛拉漢與蒙格可以瘋狂討論、Guy Spier 黏住 Pabrai。找到投資風格相同的人討論、互相教學,一起長期成長,是件很幸運的事
 
 
Mark Cooper 討論寫投資日記的好處
 
以前談到寫投資日記的好處比較多聚焦在 “投資想法” 的記錄上,例如買進公司 A 的理由是什麼,預期的發展是什麼
 
這邊我比較想討論的是 “紀錄當下的情緒”。可以是當天整體市場對你情緒的影響,例如第一次碰到大盤跌 3% 是什麼情緒、5% 是什麼情緒。上個月底讀了 <學習的王道> 後就列了要注意投資時的情緒。上面提到我前陣子錯過了某家公司,但上週我又碰到了一個事件驅動的 case。這次我動作就很快,迅速花了 1-2 小時檢查一些資訊就買進。當天晚上寫投資日記(我時常只寫一兩句話)就特別注意情緒,我認為驅動我這麼快買進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多好的機會,而是因為錯過上一個機會所產生的補償心態。我覺得紀錄情緒是很好的反省,在主導理性的其實是情緒,只有感知到這個情緒,才能比較好的做出更 “理性” 的決策
 
 
Bruce : 所有的價值陷阱都有管理層的問題
 
Bruce 說這些年他學到一件事:如果管理層在創造價值、明智的運用保留盈餘、妥善分配資金,那你何必管市場什麼時候發現價值?
 
管理層也是這陣子我越來越關注的重點。買公司除了買公司的資產,買的也是運用這些資產的人、買的是這些人配置資本的能力。他們正值嗎?利益與小股東一致嗎?管理層了解公司的競爭優勢嗎?
 
兩週前提到 Pabrai 的檢查清單,也有很大比例是放在檢驗管理層上
 
 
 
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討論了 Activist 的近況。數據顯示今年以來 Activist 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他們對 136 家公司採取攻勢,去年同期這個數字只有 94 家。或許數字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主動型投資者要想出新辦法取得相對於被動型投資的優勢。另外越來越多公司與 Activist 妥協,讓他們主導公司或者取得董事席次,原因是因為原本不那麼積極的大型主動型投資公司,開始支持 Activist 的活動
 
剛好前陣子 Third Point 發表了對雀巢 Nestlé 管理層的建議(給董事會的信34頁簡報)另外在這篇 寫給投資者的信 中,Third Point 講了他們為什麼投資雀巢,以及希望管理層改變的地方
 
會投資雀巢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幾個 "似曾相似” 的點:雀巢是一家毛利有改善空間、核心業務可繼續成長、資產負債表尚未最佳化、一些與核心業務不相關的資產、近期表現大幅落後同業的集團。Third Point 說很少見到像雀巢一次具備這麼多領域可以改進的企業
 
他們認為雀巢在以下四個方面可以創造巨大價值
 
1.增加效率。這裡主要講管理層上的
2.把多餘資金退還給股東。這裡的建議是提高債務比例並買回庫藏股
3.重新打造產品組合。雀巢有 2000 多個品牌,但很多與核心業務無關,建議剝離這些業務
4.賣掉 L’Oréal 的持股獲利了結
 
我不打算深入討論這四點,有興趣的朋友再自己看上面的連結。思考:投資這一行如何創造價值 有討論過 Activist 是否創造了價值,這裡用 Third Point 投資雀巢為例子,可以看出 Third Point 的建議看起來都能夠驅動公司價值的釋放,但真的很難說這些建議會不會有其他負面的影響。我也只能多學多觀察後續的發展
 
延伸閱讀:上週逛書店,看到 Dear Chairman 出翻譯版了,這本介紹了 8 個維權投資案例,大概是近期我最想看的一本投資書了
 
 
 
早上看到這篇,標題和作者 Morgan Housel 吸引我的注意。讀了兩次覺得英文的部分很難懂,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很有趣,所以這邊再次細讀順便翻譯:
 
所有貪婪源於一個無辜的想法:我是對的、我值得獲取相對於努力付出後的回報。這是正常的想法
 
但經濟運行有三股神奇力量:競爭、適應、比較
 
競爭代表生活是困難的。經商很困難、投資很困難。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拿到報酬,就算他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或是值得獲取報酬
 
適應代表那些獲得報酬的人很快就會變得習慣,所以往後要有更大的報酬才能取得相同的滿足
 
比較代表報酬會被付出相同努力的人互相衡量
 
而經濟體渴望效率。付出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多的報酬。這是普遍又兇猛的力量
 
就算成功很難、滿足感很短暫、報酬是相對的,這種渴望獲得回報的感覺,結合經濟體追求付出更少卻獲得更多的力量,是貪婪的種子
 
你追求更多,但卻又不滿足
 
一但我們嚐到報酬的滋味,特別是高於平均的報酬,妄想就開始滋生。運氣會被誤認為實力、高估自己產出的價值、對於找到下一個報酬高度自信
 
妄想複利增長,因為感覺很好。報酬、獲得的注意、名聲,讓你上癮。回到那個無辜的想法:我是對的、做的事是對的所以我應該獲得報酬
 
繼續前進。為了更多的回報,可能使用槓桿 ; 為了獲取更多的注意力,行為開始脫序。它是毒品,為了達到相同滿足,你追求更多,但也使你更接近懸涯
 
貪婪就是你妄想認為,回報一定要大過付出。然後貪婪擴散,因為人們從他人身上獲取線索
 
當 “我值得擁有” 以及 “其他人這麼做,我能夠也應該這麼做” 兩個想法結合在一起,會合理化一些瘋狂的想法,這也是貪婪無所不在的原因
 
貪婪會遮蔽你去判斷 “冒了多大的風險” 及 “這個行動會造成多少傷害”
 
但當現實與想像不符時,第一個反應是 “這是個機會”,特別是在你被貪婪矇蔽雙眼時
 
然後受傷了。你會開始找怪罪的對象:人為操縱、短視的政客、不懂我的老闆...
 
到了某個時候,貪婪退位給恐懼。你開始自我懷疑,這時還不會質疑自己的能力,而是問漏了什麼
 
無知上場。當朋友問情況如何,你開始轉移話題。知道自己錯了但選擇不去面對,是最舒服的方法
 
一旦你發現自己無能的真相,自我懷疑的閘門就開了,你不能再躲避
 
開始解決問題。賣出部分持股、跟被你傷害的人道歉...你知道自己搞砸了,但還是認為可以修復現狀
 
到了某些時候,你心中的樂觀一絲不剩,就算現在冒這個風險對你有利
 
你進入求生模式。你的心態從想要回復原狀到不要損失太多
 
所有風險開始痛扁你,你投降了。你開始質疑一切你原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我被騙了嗎?所有人都被騙了嗎?我要重頭來過嗎?
 
尷尬慢慢潛入。你離開人群,也離開能幫你解決問題的環境。你被自己困住了,只剩恐懼和質疑能給你回饋
 
當你恐懼什麼事情還會發生時,恐懼達到最高點。你看不到所有正向的事
 
事情 180 度轉變。從什麼風險都冒到任何機會都排斥
 
烏雲最終散開。事後回顧,你輕易地發現你的錯誤,看起來是這麼的明顯
 
你發誓再也不犯相同的錯。犯錯太痛苦了,太不值得了。現在你變得更聰明、更理性。你想要正確,下次你會做對,因為你值得
 
回到原點,難道這不是一個很無辜的想法嗎?
 
ps.翻譯完之後發現真的翻得有夠爛,自己讀懂跟說得讓別人懂真的是兩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