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Newsletter.jpg
 
 
 
由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編輯,每年出版三期。翻了幾期,內容大致有兩大部分:人物採訪以及學生的投資 ideas
 
下面整理 2017 秋天 Paul Sonkin 和 Paul Johson 這兩位哥倫比亞大學證券分析課教授的訪談,關於他們去年出版的新書:Pitch the Perfect Investment。這本書是寫給 MBA 以及大學生看的,而不是專業投資人。兩位教授一直找不到一本完全適合他們授課內容的書,他們總是在這一本書摘錄一章,在那一篇報導擷取一段...所以最後決定合寫一本。首先光是書名就值得討論,Pitch 比較常用的意思是“投球”,而這邊用的是“推銷”,其實用投球這個動詞也滿有意境的,意思就是把你最好的投資 idea 投擲出來。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 Paul Johson 說在投資界的面試中,徵才方最後一定會問你 “最好的 idea 是什麼?” 所以這本書就是教你怎樣把這個最好的 idea 說出來
 
學生最常犯的錯誤
 
Paul Johson 說他看到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花了 90% 以上的時間去 “評估他們以為的內在價值”。例如當他們認為某家公司值 50 元而市值為 42 時,學生會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花在解釋 “為什麼這家公司值 50” 但卻沒有論述 “為什麼現在成交在 42”,他們沒有討論市場漏了什麼,沒有討論為什麼這個價差存在。PJ 提了一個很好的簡報方式,上來直接說:這家公司現在成交在 42 是因為市場相信 X,Y,Z 是真的,但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我認爲 X,Y,Z 是錯的,原因是 A,B,C…這樣說就很可能激起經理人的興趣,最好的情況是經理人想趕快把你趕走,開始研究你的論點
 
投資的三種優勢
 
Paul Sonkin 說只有三種優勢可以幫你賺錢:資訊優勢、分析優勢、成本優勢
 
資訊優勢是場軍備競賽。今天美國機構投資人在研究例如 Walmart 等零售業者時會租用小型衛星去監測每天的車輛進出量,進一步比對上個月、上季、去年同期的車輛進出量,來推算營收。在台股我也聽說過花高價給該產業的進銷貨人員,提供每日相關的數據。要在資訊上取得比別人多越來越難,要嘛跟著大家花錢進行軍備競賽,要嘛認真學費雪建立自己的資訊網
 
分析優勢指的是,面對同一組資料,你讀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我覺得最好的例子就是近期巴菲特對 Apple 的評論。當大家關注 iphone 的銷量,巴菲特說他買進 Apple 的原因有兩個
 
1.管理層具有配置資本的智慧
2.更重要的是 Apple 的 ecosystem 和這個 ecosystem 可以存在很久
 
最後是成本優勢,這裡 PS 舉的例子是金融海嘯時巴菲特買進高盛條件優渥的優先股。波克夏具有這種優勢,有很多賣家願意接受低一點的價格,因為波克夏的良好信譽與承諾
 
如果你還年輕應該這麼做
 
PJ 建議年輕人應該專注培養資訊優勢,因為我們有時間和精力可以一直挖挖挖。打給所有你想得到的消息來源,持續去思考還有哪些人可以聯繫。在搜集資訊時應該要有創意,去思考還有哪些重要的資料還沒被挖掘。而當你越來越有經驗時,就可以往累積分析優勢前進
 
讀到 PJ 說挖掘資訊要有創意,我就想到朋友這一兩年在做的量化投資研究。他們發現很多個股會與特定商品的報價連動,原本以為只是相關,但近一步思考發現確實有因果關係,而這是過去他們從來沒有注意過的指標
 
反省:自認在資訊取得上沒有優勢,那加強分析優勢是必須的。昨天看了 Kevin Clayton 訪談 Clayton 是巴菲特收購的組合屋公司。裏頭有一段 Kevin Clayton 被問到他什麼時候發現巴菲特了解這個產業,KC 說:立即。他是我看過最懂這個產業的人,我們第一次談話時他就把這個產業當時遇到的困境用一個句子說出來。這就是分析優勢的威力
 
而要如何培養分析能力,PJ 建議學生要聚焦在特定產業,這就回到巴菲特說的能力圈。越早開始積累產業知識,你與對手的差距就會越大。之後可以慢慢在相關產業拓展認知範圍,把能力圈擴大
 
反省:去年撥了幾個月認真看了紡織產業,當時以為自己看得懂紡織。平實而論,那份報告應該具有一定的水準,當時的結論:申洲>儒鴻>聚陽。如果以股價來看(當然一年的股價無法代表什麼)申洲確實一支獨秀。但完成那份報告幾個月後問自己,還是只能得出上面那個公式,我知道誰比較強,但不知道怎麼給他們估價。而不知道如何估價基本上等於做白工
 
結論:我在累積分析優勢的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另外是否有其他的優勢?蒙格很常說他認為成功投資者要有好的性格。就我目前的理解,這個性格應該與耐心有關。耐心是否來源於良好的紀律?這個問題有機會再討論
 
 
 
這是創辦人 Jay 的一個訪談,讀完比較有感觸的一段是主持人問 Jay 創辦 Market Folly 的心路歷程。Jay 說最大的挑戰是要從哪裡開始。市場上已經存在很多優秀的財經 blog,所以他從很利基的市場出發,那就是追蹤 hedge fund managers 的動向。花了一點時間翻了今年這個 blog 的貼文,發現真的很合我的口味。簡略讓你知道 hedge fund 這週發生了什麼事情,例如 shareholder letter、memo、訪談、各種 coference 的 notes、還會定期整理自己正在閱讀的文章...每一篇文都不會很長,大概會列出 1-2 個重點,然後附上相關連結。這樣的模式可以讓我快速瀏覽,想進一步深入的話也不用額外去找資料。Pabrai 說過他每天會看很多家公司,但大多數都是 30 秒內結束。我想對於資訊應該也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巴菲特每天看五份報紙,應該也不會是每一則都認真看,雖然大部分的資訊都沒用,但巴菲特沒有說那就不看了
 
 
 
聽了幾集他們的 Podcast,每一集大概在 20-30 分鐘,主詞人會討論一個主題,例如:閒聊法、net-net、好書推薦、個股分析。我覺得這個長度滿好的,每週兩集也不會給人太大的壓力
 
 
 
這分刊物我就只是快速閱覽過而已。它跟 Graham and Doddsville 相似,人物訪談與投資標的推薦
 
 
 
不用多說,看到 Charles 學長的文點開讀就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