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投資上取得巨大成功我認為需要具備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看出別人沒看出的事情,不管是從財報數據、從管理層的公開言論...你能不能讀出背後的故事?有沒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洞見產生?

 

大家都知道洞見很重要,但問題是怎麼培養自己擁有這些洞見的能力呢?最近對於格力的研究也許可以拿來參考

 

從常老師丟給我們的一系列問題中,我主要抓了一個:董明珠憑什麼推動先款後貨這個政策?當時格力根本就是空調業的小咖,憑什麼經銷商就要聽董明珠的?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又回頭翻了翻 <朱江洪傳> 和 <董明珠傳> ,試圖找出那個時間點到底有什麼關鍵資訊是我沒注意到的,雖然還沒有總結出一個非常滿意的答案,但我確實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更深入的了解了當時的背景

 

22089908_1764730817161144_5875574838082273979_n.jpg

 

格力到底怎麼做到的不是這篇要強調的,這裡重點要講的是:你問對問題了嗎?
 

第一次閱讀這些傳記時,我完全沒有去想過格力是怎麼辦到的。所以事後當別人問起這個問題,回答就會跟大家的一樣:董明珠的個人能力
 

但如果第一次閱讀就意識到這件事:一個小廠的業務員怎麼可能扭轉整個產業?自然心中就會有個警鈴,這其中一定有什麼關鍵之處
 

帶著對的問題,回去重讀,就會發現當初順順讀過去的幾段文字,竟然出現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

 

所以我認為要擁有洞見,首先你得時時刻刻問自己問題。持續問為什麼?當然要問對問題得有深厚的根基,就像如果對商業運行的規則沒有一定的了解,就會忽略為什麼董明珠能扭轉商業規則這個問題、如果對財報解讀沒有一定能力,也很難從數據中發現關竅

 

問對問題絕對能提升你對一件事情的認知,而洞見往往也就是這樣產生的。舉另一個與投資無關的例子,這陣子準備學校作業,大家應該都讀過論與裡長沮、桀溺對孔子師徒的談話,簡言之就是要他們也加入隱居的行列,別再到處奔波了。我報告的選題就是這個:孔子為什麼不選擇隱居,他與隱者們的生命取向有何不同?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就等於回答儒家的整套思想到底是什麼。我就得回去翻論語、重聽呂世浩老師的史記以及傅佩榮老師的論語300講...從這個問題深入挖掘,就很可能產生一些洞見,至少對儒家的認識就會比沒問過這個問題的人深入。但重點還是你得有問出這個問題的能力~

 

那天 meeting 常老師也提到投資應該先深再廣,真正搞清楚一個問題,再去思考下一個問題。這跟我們一下子關心杜邦分析,一下子注意營收成長,一下子又想分析競爭優勢...是不同的。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理解,持續問為什麼?有量化數據支持嗎?自然會看出其他人沒有看出的故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