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些文章都圍繞在一個主題:練習
以下試著整理這些文章之間的關係
 
葛拉威爾在<異數>提出一萬小時定律,說要成為頂尖,必須在一個領域累積一萬小時
很多人都字面上解讀這一萬小時,以為就是一萬小時練習就可以了,葛拉威爾自己也提出了其他成為頂尖的必要條件,智商、運氣和家庭環境,一萬小時練習只是其中一個必須達成的條件。這邊我們還是聚焦在一萬小時定律,萬維鋼認為真正的關鍵根本不在訓練時間的長短。吳軍博士也寫了一篇文章支持這個想法,文章中說如果是簡單的工作重複一萬小時,根本沒有用,這充其量只能說是偽工作者。這一萬小時的練習需要刻意練習
以下就花一點篇幅說一下什麼是刻意練習吧~(萬維鋼真的是這個領域的高手啊)詳細可以參考<萬萬沒想到>這本書或是怎樣成為一個高手
 
1.只在學習區練習(學習有3區,舒適區、學習區、痛苦區):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這邊自己的收穫是:看書要挑難的來看(很難但看得懂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也提出我們不能書讀到一半就不讀了,因為這代表我們被作者打敗了,印想中比爾蓋茲看書的一個原則也是絕對要讀完手上的那本書...說來慚愧,我<如何閱讀一本書>還是只讀了1/3就暫時打住orz
 
2.掌握套路(SOP):套路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工作記憶的過程,你必須進行大量的重複訓練而且訓練需有高度的針對性(NBA球員可能會打拳擊來訓練自己腳步的移動和身體的某塊肌肉)
這邊的收穫是:反正就去練,不練看一堆理論只可能成為專業的解說員(你看100場NBA比賽不會讓你球技變強,會讓你變專業球迷)。投資也是這樣,我常常給初學者的建議其中一條就是把真錢投進去你就知道了
 
3.隨時獲得反饋:人在很多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我們需要一個旁觀者來指出我們自己注意不到的錯誤(專業球員還是要有教練的原因)
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對錯誤極度敏感,一直到改正為止
即時反饋我在“遊戲改變世界”有相關的解釋
 
4.刻意練習不好玩:學習時間長不等於用功,決定性的因素不是學習時間,而是學習環境
刻意練習非常累,我們不可能保持這種學習狀態太久,非常專注大概也就是2個小時。這給我一個小小啟發就是不要一邊聽音樂一邊唸書
 
滑動1.jpg
講完萬維鋼對刻意練習的看法,前幾天看到吳軍在得到專欄寫了一篇:從<孫子兵法>和<戰爭論>談起,我覺得也有點刻意練習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兩本兵書可以說是最猛最猛的了,但這兩本有本質上的差別
吳軍說若你只是熟讀<孫子兵法>就去打仗,結果就是搞笑。中國歷史就有這麼一位人物 趙括 講了一口好兵法,趙王讓他在長平之戰取代了廉頗,結果被白起打爆。<孫子兵法>並不教人具體的作戰方法,它不具有可重複性。這裡不是說孫武是理論家,他其實很會打仗,而是要說中國的哲學強調“道可道,非常道”,這樣的哲學思想並不重視具體的操作。岳飛說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所以問題出在:兵法不具可操作性,名將的成功根本不可複製
而德國人認為:生活是具體的,做事別只說空話,要給出一個可以操作的步驟來
 
雖然我沒看過戰爭論但我覺得這位作者提出的就是刻意練習和SOP:照我說的做然後狂練,就保證一個基本上的水準
 
吳軍的這篇文章又讓我連結到了萬維鋼寫的<怎樣用不時髦的方式學好數學>
這篇講Learning how to learn(之前在Coursera上了幾堂課滿不錯的)的作者芭芭拉(早期學俄語,24歲從0開始學數學,結果最後變成工程學教授)提出的想法,她說:如果你沒有達到流利,你怎麼可能理解?
我們真的都理解嗎?太多時候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某個知識(譬如數學定理)但要用的時候卻使不出來,這裡要說的就是反覆練習,不斷試錯,達到流利的境界以後,你才是真正理解。這個辦法心理學家稱為chunks,就是學習套路,有興趣的可以去上Learning how to learn
我們真的理解價值投資的精髓?股災來了才知道,個股崩了才知道,沒有實際經歷,真的可以真正理解價值投資?
 
講了刻意練習和理解,又看到萬維鋼這幾天寫的一篇文章(怎麼就是有這麼神的人啊orz)
 
萬維鋼<莊子無為的一種科學解釋>系列文講一本外國人寫的書<Trying not to try> 這本書的作者對中華思想有很深的研究,萬維鋼認為這位作者對於莊子講的無為是什麼解釋的最好
首先定義什麼是無為:無為首先是一個個人狀態,無為就是not trying,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識控制,特別放鬆自然去做一件事
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別自然,讓人感覺他毫不費力,而要達到無為的水平,反而需要艱苦練習!庖丁解牛就是無為境界的一個例子,有一句話這樣說:natural doesn’t come naturally
 
而無為跟前面說的熟練一不一樣呢?其實還是不太一樣的,無為不生硬不刻意,做的時候還要有靈氣,我覺得無為就是一種素養
心理學家做了實驗,測量人們進入無為狀態的腦部活動,發現無為是意識和潛意識、系統一和系統二的完美合作,意識放開了身體,讓身體自發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同時,意識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銳!
 
<Trying not to try> 作者提到:中國聖賢說的無為,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天“和“道”
古人很常說“天”,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事符合天的規律,天就會回報你,而天的規律,就是“道”---無為,就是做事符合道
達到無為的狀態,天會給一個回報,也就是“”。德好像是一種能量,也可能是輻射或是光環,總之有德的人自然會吸引其他人,他不用搞什麼獎勵懲罰別人就愛聽,人在他身邊會感到特別自在,願意親近且信任他
 
當然今天我們不說“天”了,這個天可以用任何的價值體系代替,今天的主流價值是“自由主義” (想更深入了解自由主義這個議題的可以參考萬維鋼“未來簡史”的解讀)
如果你做的這件事,符合你的價值體系,並且你進入忘我(無需什麼自制力,自動進入高度集中注意力,外界完全干擾不了你,甚至效率超高)的狀態,這就是無為!
 
最後說一下無為的一個悖論:越是追求無為,就越無法達到無為。舉例來說籃球員越想投進某一球,很多時候反而越投不進
 
 
上面囉囉唆唆講了刻意練習、流利與無為,以下試著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基本上就是讓我們刻意練習這幾種閱讀方式,等到流利之後我們可以輕鬆的去閱讀一本書(無為狀態)
<影響力>這本書教我們很多心理學套路,我們要怎麼不被人影響或去影響別人?那就是要刻意練習這些套路!
查理蒙格提到的思維模型何嘗不是刻意練習之後達到的一種無為模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