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541.JPG

 
一場期待很久的演講,也是北大價投課本學期最後一位講者。從上週開始準備這個演講,重新複習了 The Dhandho Investor (心得一心得二)週二當我悠哉的在頤和園閒晃時,打開微信發現 Guy Spier 也要一起出席,馬上淘寶訂了 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也複習了一遍(心得) 從那天開始一直到今天早上,除了看書就是瘋狂的在 Youtube 上看他們兩位的影片,大概看了 6-7 部吧。這兩週高密集看下來收穫真的很大,覺得自己比 9 月寫這篇文章時更加確立了未來投資的方向,這種快樂真的很難形容!
 
下文的整理將不限於今天演講的內容,也會把過去一週的收穫一起寫下來 (演講錄音檔:主演講Guy 閒聊pabrai 閒聊
 
ps.跟大家抱歉一下,這篇文的連結有點多,如果有礙閱讀請見諒
 
 

IMG_3536.JPG

(本場最小的聽眾 9 歲,會是下一個巴菲特嗎。今天下午一點的課,我 11 點就去排隊,原本搶到第一排座位,但是後來被趕到第二排orz)
 
今天 Pabrai 的演講內容跟 11/30 在 Boston College 的演講一樣(好像準備太多就會聽到重複的XDD) 當時聽完這場演講做了一個小整理(我們都是幸運的一代 
 
這場演講我帶走最多的有兩件事:Take a simple idea and take it seriously 和複利效應。前者可以衍伸很多的思考,例如價值投資本身是個 Simple idea 但是認真去做的實在是少數、複利這個概念也是個 Simple idea 但很少人認真看待它。那自然要問為什麼?這個問題 Jeff Bezos 幫我們問過巴菲特了,他問老巴說:為什麼你那麼成功,但是這麼少人模仿你?巴菲特說:因為大家不想慢慢致富。還有其他原因是因為這些 Simple idea 被我們接收到時是違背原本思想的。Guy 在他的書中說第一次聽巴菲特演講,他完全沒認真在聽,只覺得他是一個幸運者。Guy 是牛津大學、哈佛商學院畢業,他過去接受的教育是市場是有效的,所以當一個違背自己所學的觀念出現時,他第一個動作是拒絕。關於這個現象蒙格有個生動的比喻,他說人腦就像是卵子,第一個精子進入馬上就關閉。再一個解釋是人類損失厭惡的心理,我們失去一個東西的痛苦總是大於獲得一樣東西的快樂。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創新會有兩難的原因吧,習慣的力量總是那麼強大。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蒙格給了答案:Any year that passes in which you don't destroy one of your best loved ideas is a wasted year。我們還要認知到另一個強大的武器,那就是複利思維,複利是指數增長的,一開始我們為改變付出的心力,其所得的收穫是那麼渺小,所以容易放棄,但如果我們有複利思維那也許就堅持的下去
 
未命名.002.jpeg
 
接下來講講複利對投資的啟示,這在上面那個連結已經提到,這邊更細的講。巴菲特中學的彈珠台生意、禮車生意,複利機器開始轉動,Pabrai 說他有次訪問老巴的妹妹,小時候的巴菲特是怎樣,她說:他有個盒子,裡面放了他所有的錢,你可以對巴菲特做任何事,但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去碰這個盒子。我們再次看到巴菲特對複利這個 Simple idea 是多麼的執著。而複利三變量我們能掌控的大概就是報酬率了,因為死亡總會到來,我們這代人也許平均壽命可以到 90-100 歲,所以對目前的我來說(我覺得運氣好可以到 120XD) 我可能還有 70 年以上的時間可以 compound。另一個變量是本金,其實我曾經很執著在這件事上,2-3年前我可以說一毛不拔,因為當時我真的把每一塊錢都當成 1000 塊看待,但這也給我帶來一些社交上的麻煩,總之現在我不再那麼計較每一塊錢,但還是限制自己非必要性的支出。以現在來看,巴菲特之所以為巴菲特就是因為他三個變量都掌握到極致,他 11 歲開始投資,遠早於我們,而他 20 歲接觸價投時已是個百萬富翁,然後他異常高的回報加上異常長的投資年限,一起造就了他的偉大
 
我從 Pabrai 和 Guy 身上學到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別擔心當個模仿者。Pabrai 舉了沃爾瑪、Apple、微軟,這些創辦人都是抄襲高手。Sam Walton 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競爭對手的超商,看到好的東西馬上在沃爾瑪實行。Apple 抄全錄,微軟抄 Apple...那為什麼我們不抄巴菲特和蒙格?這樣做明明是個 Simple idea。Pabrai 舉例說他當初開 fund 的時候,就拿著巴菲特當年合夥公司的條款去找律師,在這之前他研究了從巴菲特到當下的基金,據他所說沒有一個採用巴菲特的方式,但這個方式明明就帶來巨大的成功。就連 Guy 認識 Pabrai 這麼久也是直到 08 年左右才改採了這個模式。總之 Pabrai 想說的是他從頭到尾沒有一件事是創新的,他說自己是個 shameless cloner,但他真的 clone 的很認真,今天演講的第一張投影片(總更也才兩張XD) 是巴菲特小時候看的一本書: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他也把他買來看了,他就想知道巴菲特都看了什麼書,然後他就跟著看。後來在閒聊的時候 Guy 說當下他聽到這段馬上拿出筆來列一個 list 要看這本書,Pabrai clone 巴菲特,Guy clone Pabrai,我也要 clone 這些人
 
未命名.003.jpeg
 
接著提一下今天的問答環節吧,私心記錄自己的兩個問題加上一些記憶滿深刻的問題,其他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從 40:30 開始聽
 
第一個問題我問 Pabrai 關於他先前買的保險公司。他在 Boston College 的演講說過這是個錯誤,他正在出售。我想知道他從中學到了什麼。他說:保險業的缺點是消費者把保險當成是稅,所以他們對於保險的態度就是找最便宜的,那這個產業就取決於最笨的廠商,他們會決定價格,你沒有定價權。另一個特點是,這個產業是你定價時並不知道未來 5-10 年的成本是多少,當你不知道成本,就只能用一些數學的方式去定價。 其實好像很多人因為巴菲特買了保險公司所以認為保險是個好行業,都被浮存金這個概念吸引過去。但 Pabrai 說他覺得因為巴菲特是一個非凡的管理者才能駕馭好保險業,一般人進去大概都是挺糟的結果。他開玩笑的說在這三年他學了很多,他再也不想在保險業學習了,大概這輩子都會遠離保險業了XD (有關保險業神話,前陣子看到唐朝一系列精彩的文章,他的結論跟 Pabrai 一樣,附在這邊給大家參考 对保险股的思考 1 2 3 4 5)
 
再來是關於個股買進權重的問題。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思考很久,目前大概了解 Pabrai 整個成長過程中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一開始 Pabrai 用的是 10/10 策略,意思是 10 檔股票,每一檔都下 10%,這在 The Dhandho Investor 裡是基於凱利公式的,只是他做了一些調整。10/10 策略是一個集中的策略,但是就在這本書出版不久,海嘯來了,Pabrai 損失了2/3,接著他開始改變押注模式,變成 2/5/10 策略,也就是每檔標的就是壓這三個%,這時候持股分散到 20 檔左右,在 Pabrai Funds 09 Annual Meeting 他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一來他沒有永久性的資本,對於凱利公式來說,你下重注但失敗,如果沒有永久性資本,你一次下去就起不來了(說到永久性資本,為什麼波克夏會那麼成功?因為他是上市公司,巴菲特拿的是永久性資本,沒有被贖回的壓力,關於這種投資公司結構問題這幾天思考很多,之後再討論)再來是因為這是 OPM ( Other people’s money ),如果波動太大就會被贖回,你忍受得了波動,別人可忍受不了。這篇文章有 Pabrai 跟蒙格討論這個話題的故事,蒙格竟然被說服了XD 之後我從 2012 年 Pabrai 和 Guy 的一場演講聽到他的最新想法,他又回到一檔壓 10% 部位,但他從海嘯中學到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有現金,所以現在是每檔 10% 加一部分現金,他總結說:要找到 20 個好想法太難,但 5-6 個總是還有的
 
IMG_3542.JPG
 
再來一個問題是關於價值投資有沒有創造價值,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但寫更好的是威宇的這篇文章。Pabrai 也講明了,投資就是個低附加價值但高報酬的行業,所以如果你想為社會創造價值,不要走投資。投資少數可以創造價值的地方就是對公司直接的投資,但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基本都無法創造價值。但 Pabrai 還是有在回饋社會的,雖然他這次演講沒說,但他在印度有個很成功的基金會 Dakshana Foundation 已經幫助很多印度低收入學生進入印度理工學院
 
最後一個問題又被我撿到,是關於 GM 的權證投資(我誤以為是 leaps) 我問他投資這個是不是也是基於個股部位的考量,以及是怎麼選擇什麼時候投資股票還是權證的。他的回答是,這個權證是一個七年期的權證,而且是當時 GM 破產重組後美國政府要 GM 發行的,條款很好,持有人可以隨時轉換成股票,這就是個困境下的好機會
 
IMG_3548.JPG
(大神們的簽名!可惜都沒買到原文版)
 
最後寫一些其他收穫
 
在之前 Pabrai 和 Guy 都是透過網路跟學生做分享,這次親自來其實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他們去拜訪了茅台(他們買在 170 以下,威猛!印象很深的是原本 Guy 很抗拒,他才買了 0.2% 的部位,但閒聊時他說了:很難找到護城河這麼寬的公司) 另外對於親自來給學生講課 Guy 發表了一些看法(閒聊時間我幾乎都黏著  Guy ) 他說這個動作其實有很多好處(Guy 在書中寫到巴菲特想事情總是有好幾個層面,他用這個來舉例)除了拜訪茅台,Pabrai 也帶女兒一起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而親自來與同學交流可以建立一個更親近的關係,這有利 Pabrai 之後的投資(Pabrai 有很多好幾倍的 idea 都是不認識的人 mail 給他的)。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幹嘛那麼勤奮到處給學生演講,我覺得這就回到複利效應,這些動作當下可能沒有好處,但是說不定未來有很大的回報。但是這裡強調,不是因為他們倆要有回報才來,他們是因為開心所以做這件事,未來有回報當然開心,沒回報當下還是很開心。這在 Guy 的書講了很多,就是關於寫感謝卡片的事,他說在連續寫了 5 年,每天 3 封的數量,他開始感受到這件事情帶給他到威力
 
IMG_3547.JPG
(Pabrai 女兒,現在也是某大型投資公司負責印度的研究員,她說直接與老爸競爭。驚訝的是她問我今年是不是在波克夏見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