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對我的意義絕對超過對於正在看這行字的朋友,所以說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我自己看的。也許你完全不同意以下的內容,那阿堯非常希望您留言與我討論)
 
來北京兩週了,因為學校的課選得少(但每一堂課聽下來的作業量都比台大多非常多),也少了在台北的若干個讀書會,所以多出了不少閱讀與研究的時間。閱讀的部分,網路上主要是看香港、中國兩地優秀投資人寫的個股分析文,投資書籍則是複習北大價值投資課指定教材 <Value invesing> 還有前幾天花大錢買的 <哥倫比亞商學院價值投資講義> 。後面這本是學生紀錄 Joel Greenblatt 在哥大的上課內容,筆記非常凌亂,句子跟句子之間很多時候沒有什麼關聯,讀起來也有點吃力,要一直揣測這一段到底想要講什麼(網路上抓的到英文版,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 complete-notes-on-special-sit-class-joel-greenblatt) 
 

21768085_1734910793196624_4960401035141067786_n.jpg

 
一邊閱讀網路上的文章以及這幾本書,自己研究的激情也被激起來了,所以這幾天研究動能大增,連續看了不少間公司(其實滿多是看別人的分析文XD),除了研究動力增加,這幾日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思考自己過去一年來的投資,越想越覺得應該寫一篇文章,或許未來回頭看,這篇文章對我的投資會有滿重要的意義
 
其實起因是很簡單的幾句話,而且這幾句話已經讀過很多次,但這次讀更有感觸(可能與目前的投資狀況有關)。巴菲特在 1983 年的年報中寫到 “我們從來不把一年的績效當一回事,畢竟憑什麼企業經營的績效要與地球繞行太陽一周有關?” 、 Joel Greenblatt 說“市場會在 2-3 年的時間內報答你,當你在進行分析的時候,請記住這一點”、“你不必關心下個季度、未來半年內的走勢,你的估值就是最好的標準”...
 
但看我自己過去一年來的投資,今年績效很差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看重一年的回報,我不希望大幅落後大盤。去年佈局的一些標的在今年 3-4 月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也分批賣出持股,當時手上的現金非常多,然而對我來說手上現金太多長期來說是個很大的風險,所以也希望找一些新標的投入。接下來幾個月我把大量資金集中在 4 家公司,兩家是我之前投資過的 net-net 型公司(有催化劑),另外兩家則著眼於公司在 3-6 個月內會有 30% 的表現,其實講白了我目前選擇的標的就是以一年內可以帶來 20% 以上回報為標準(牛市希望跟上大盤)
 
問題來了,股價漲的時候這個投資方式沒有問題,個別公司在幾個月內賺個 20-30% 真是滿開心的,但深入想一下我賺的到底是什麼錢?我認為很大一部分是市場的評價調整,畢竟在 1-2 季的時間內公司的價值基本上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但我怎麼知道市場會在下個季度財報公布後就會進行評價調整呢?我掌握到的資訊其他人真的不知道嗎?催化劑能有效催化嗎?我在估值的時候因為預計未來公司一年業績會成長便依此給一個 12-15 倍的本益比,這樣是合理的嗎?如果公司明年成長,但後年衰退呢?憑什麼市場先生要實現我基於一年(甚至半年)的業績而給出的本益比呢?
 
所以過去我參與了這樣一個遊戲:跟市場先生比賽,希望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實現 20-30% 的報酬,然後拼週轉率
 
但如果我把尺度拉長一點會變成怎樣呢?一年 20-30% 的報酬相當於三年 100% 的報酬、五年 200% 的報酬。那這個遊戲就改變了,你在這個競賽中相對於市場先生的優勢明顯增加(市場會在 2-3 年的時間內報答你),也不需要專注在短期公司的業績成長(公司經營績效與地球繞太陽一週無關),把眼光放長,聚焦在公司長期的價值,這有另外一個好處,即短期的消息對你來說都是雜訊了。市場今年漲 20% 跟你無關,因為你要比的是  3 年後的成績,公司一個月營收不如預期與你無關,因為你關注的是 3 年後公司能達到的水平。在人類專注力越來越短的今天,聚焦長期我認為在投資上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前幾天我在粉絲團貼了這段話"擔心股市因為美股泡沫而下跌,大多是因為不知道真實價值,或者心裡壓根就沒有企業價值的評估。反過來說,不擔心是因為知道手中的貨遠不止這點價值,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超過現有的價值,即便短期內可能會下跌,可誰知道一定跌呢?一個投資者如果認為手中報價 2 元的貨肯定值 5 元,我想不到任何理由他會擔心大市崩潰而報價跌至 1 元。弄不好大市崩潰了,股價卻漲到 3 元了。2 元賣出不很傻嗎?” 這樣做投資變單純了,你只要專心在公司價值就好,就像常勁說的 “很多問題的產生都是沒有把價值投資做到極致”
 
另外這樣做也提高你選擇標的的標準,減少你扣板機的次數。畢竟市場上認真找真的不少“看似” 一年內有 20% 潛力的公司。但這可能會有缺點,因為只要求一年 20-30% 所以抓的的安全邊際降低,你會覺得這個不錯,那個也不錯,那乾脆都買一些好了,很容易就買到能力圈外的標的。另外就是周轉率提升,研究的公司量增加,對每家公司的了解可能就會降低,市場震盪幅度大一點很可能心情會受影響(也因為安全邊際沒有要求很高)。如果今天要挑的是 3 年後會翻倍的標的,符合這個標準的公司我相信也就大幅降低,你也可能需要花更大的心力去多方面研究公司,這樣你對一個產業的知識就可以累積
 
總結來說,我會慢慢朝這個方式調整,希望持有 5-8 間這類型的公司,當然也不排除留一些資金作目前的模式,但專注一年的報酬將不再是我選股的主要標準。另外要說的是我這樣做並不代表我開始關注什麼護城河,或者是績優的成長公司,2-3 年的尺度也可以讓爛公司回歸均值,或是讓公司的隱藏價值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y980161 的頭像
    joey980161

    阿堯投資筆記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