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30就起床了,不是要準備去參加畢業典禮,是起來看Chales學長的部落格有沒有什麼新文章,因為要跟學長見面,總得準備一些問題XD...(再次強力推薦這個Blog)
 
碰面後,各自更新了一下近況,就開始亂聊,下面說說3點今日的收穫
 
 
一.個人偏見(歷史錨定)
 
我們聊到ETF,原本一個這麼好的概念,這1-2年卻大幅走偏。各種反向 ETF 以及槓桿型 ETF 出現,這種商品的成交金額已經高於0050好多倍。印象中 2015/8月崩盤以後,很多人都透過買進T50反進行避險(從下圖崩盤之後成交量金額暴增也可看出),先不討論這個商品有什麼問題(應該很容易查到相關資料),我們討論的是,利用T50反避險的想法是否正確?(在去年的年度檢討,我也反省了這個項目)

螢幕快照 2017-06-04 下午7.05.20.png

 
買進T50反這個行為,證明了投資人看空大盤,看空大盤也可以說是看空台積電和鴻海...(兩者加總佔0050約25%)
那問題是,當時台積電跟鴻海真的被高估了嗎?還是投資人只是因為“大盤 9000 點處於歷史相對高點,未來可能會崩盤”這個偏見,就去放空當時9倍的鴻海和13倍的台積電呢?

螢幕快照 2017-06-04 下午7.24.10.png

螢幕快照 2017-06-04 下午7.20.35.png

 
每個人都有偏見,我們太習慣近幾年台股的大箱型走勢,我們也覺得140元的台積電好貴,應該賣出等到跌回100以下...
我們回頭看看Howard Marks,台積電是他的第五大持股。平心而論,在上圖紅框框的那兩季,他也減碼了不少,但他並沒有出清,甚至看空台積電,而且最近兩季他又稍微買了一些回來,而當時台積電可是不斷在創新高的!

螢幕快照 2017-06-04 下午6.33.34.png

 
那回到今天,我們有強烈的證據說明15倍的台積電和12倍的鴻海被高估了嗎?
偏見,每個人都有,甚至偏見會互相影響...台灣人普遍覺得萬點是高點
而或許,這會給“保持理性”的投資人一個優勢。學長舉了香港市場,他認為目前是低估的狀態...我們外部人看香港低估,跟Howard Marks看台積電是不是一樣的呢?台灣人覺得台股高估,跟香港人不覺得港股低估,是不是也是相同道理?會不會旁觀者真的看得比較清處呢?
 
蒙格說:波克夏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始終盡量保持理性
 
拿數據說話,不要受制於個人偏見或歷史矛定
 
 
二.社會責任
 
既然話題在ETF,我自然把最近一個前輩問我的問題丟給了學長:為什麼巴菲特要推薦ETF而非波克夏呢?ETF的設計是市值高的買更多,這完全違背價值投資的原則...而既然巴菲特說過,波克夏只要PB低於1.2,他就會啟動庫藏股,代表波克夏有高低估,那為什麼巴菲特隨時都在推薦ETF呢?難道ETF就沒有高低估的問題嗎?
 
關於為什麼巴菲特推薦ETF而蒙格建議子女不要白癡到賣掉波克夏,在今年股東會問答也有人問,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找找,這邊就不多說。
而學長的回答讓我眼睛一亮。學長認為,巴菲特現在的影響力太大了,他的這個建議,可以馬上幫助大多數投資在主動基金又打不贏大盤的人,這樣一來沒效率的主動型基金就會退出市場,投資ETF的人也可以賺到更多,這樣社會整體可以受益。雖然說投資波克夏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但前面說過,巴菲特的影響力太大了,而波克夏只是一家上市公司,資金如果都湧入買進波克夏,或許波克夏股價最終會高到買進的投資人長期來說取得劣於大盤的報酬率。
 
這讓我們討論到網路寫作這件事,身為Blogger,說真的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尤其當你名氣愈來愈大...所說的話,是否在大範圍內不會傷害到相信你的投資人?上面說了,人都有偏見,不只是對於指數的偏見,每個人相信的東西也都不同,自然會說出不同的話。但我們要問自己,我們在大方向上是對的嗎?如果說,假設今天有個很會放空大盤的部落客,每次放空指數都賺,那是否應該推廣這個放空指數的概念呢?也許這套方法賺錢了,但放空一個長期年化7-9%的市場,這個大方向我認為值得大家思考...就算買在2007最高點,放到今天也是有年化4-5%的報酬率啊…
 
 
三.就業市場的無效
 
也不知道為什麼聊到這個,好像說到募資吧...就業市場是無效的,學長說了一個宰相的故事,他當年潦倒著陋廟,但如今當宰相,他還是他沒有變,只是時也、命也、運也...如果個人要打破這個無效率,就要靠行銷...你會說,你就拿得到融資...行銷自己,金融業就靠學歷,外國念個MBA,工作好找多了,雖然不知道唸這些對工作有什麼實質的幫助...但這就是個人選擇,你願不願意去玩這個遊戲(包裝自己、迎合老闆)。聽說,古代的讀書人也為了這個爭辯了許久,到底要迎合八股文然後得到官職,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等著機會降臨?沒有絕對,只是個人選擇
 
那公司要怎麼找到這種不會說話也不會包裝自己的人才?人才就在那邊,如果公司都用標準的選材模式,是不可能挖到比其他公司厲害的人的...學長說了Google找人才的故事,Google可能會主動丟幾個數學題到網路上,然後去監控誰解對了這個題目,或者當某台電腦在搜尋一些那種高深到根本不會有人收尋的東西時,Google就會丟一個訊息給這個收尋者 “你就是我們在找的人才,請聯絡我們的HR” ...感覺滿有趣的XD
 
那對於選擇等待機會的求職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隨時準備好自己,持續精進,這樣當你的時、命、運轉變時,你才能順利抓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