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回顧
 
又到了年度檢討時刻,今年報酬率16.6%,又是個很普通的一年...雖然勝過加權報酬,但是卻慘輸0050
硬要狡辯為什麼輸0050的話,是可以說今年一整年的持股水位都在50-60%波動(目前50%以下)。但這真的只是藉口,要持有多少現金也是投資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螢幕快照 2016-12-31 下午12.37.36.png
 
昨天跟Charle學長吃飯,也聊到了持有現金這件事情,整理2個想法跟大家分享
  • 學長在這篇文章提到“忽略標竿風險”。Howard Marks在今年第二季將台積電買到其第六大持股,台積電佔0050快要3成,在持有這麼多現金之前就應該想到,台積電是否有可能被低估
  • 學長提到Ackman對指數化投資的看法,我找了一下原文是這樣說的:目前(2016/1) 還不能說指數化投資有泡沫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大量資金湧進指數化投資時,會推高大公司的估值,這會降低指數化投資未來的報酬率。學長總結了他的看法:前幾年大家都說投資0056比0050好,但這幾年反過來說投資0050比0056績效要佳。學長認為這兩個指數長期看來報酬率應該趨於一致(我認同,這就是報酬率的均值回歸)
 
關於指數化投資會不會有泡沫,在“投資奇才查理蒙格”裡蒙格有說到:如果每個人都把資金投入指數型基金,那這個過程就沒有意義了
 
說話要有數據支持,就來看過去0050和0056的表現(0056發行日2007/12月,所以從2008年開始比較)
 
可以清楚地看到2014以前0056基本上都是贏過0050的,這2-3年則是相反。至於未來會不會再反轉,阿堯是真的不知道,但有一件事阿堯可以肯定:投入指數型基金的人越多,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就越有機會找到被低估的公司~

螢幕快照 2017-01-01 下午6.12.17.png

 
最後再補充一下,2003/6/30加權報酬指數為4893.09,2016/12/30加權報酬指數為15256.22,累積報酬率為211.8% (年化報酬8.78%) ,與0050這段時間的累積報酬率197.04% (年化報酬8.39%) 。所以說長期來說加權報酬指數和0050還是很貼近的~
 
 
接下來想跟大家聊聊:多少報酬率才滿意?
 
上面講了這麼多指數化投資,我們可以發現基本上投資人不用花什麼力氣,就可以長年拿到超過8%的報酬。所以說當投資人發現在3-5年的尺度中,績效無法達到8%的話,可能就要檢討自己的投資策略了(我怎麼好像只是一個低空飛過...)
 
年化8%,老實說真的不差,但既然我們選擇主動投資,就要看看一樣採主動投資的大師給自己設下了什麼樣的目標
 
1.賽斯卡拉曼:基本上不給自己任何限制,努力取得長期尺度下最高的報酬
卡拉曼甚至評論指數投資:以付出註定平庸的代價換取避免大幅落後的尷尬...希望取得較指數或者其他經理人更好的表現的資金管理人可能不會關心自己的投資是否誘人,甚至不關心投資的絕對回報。最優秀的投資者不會為回報設定具體的目標,他們首先關注的是風險,只有那時他們才會判斷自己所承擔的每一種特殊風險是否帶來回報
 
—>我的解讀是優秀的投資人不該去跟標竿指數比,也不該跟同業比。把標竿指數視為目標的經理人如果某年度的報酬率已經贏過同業和標竿指數很多,接下來可能就會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而這個做法等於是把自己的目標放在“比較”上面,而不是把心力放在判斷“我的投資標的是否有潛力”上頭
 
2.David Einhorn:追求絕對回報,每年20%。因為綠光資本是對沖基金,Einhorn要的是每年絕對的報酬率
 
3.巴菲特早期:追求超越大盤10%
以美股當時的報酬水準大概是年化10%,所以老巴的目標大概是年化20%
但最後他老人家拿到了接近30%的報酬orz(下表的績效有扣掉分紅)
Evernote Camera Roll 20160720 144450.jpg
巴菲特2000年左右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回到小base,一年保證有50%!
 
最後從上面三位大師的歷年績效看來,追求年化報酬率20%似乎是他們最低的標準!
 
所以說了這麼多,到底要設多少報酬率為目標呢?
先說我給自己的目標好了:3-5年至少勝過大盤5%...看來還要再多多努力...
 
但說實在的,現階段投資對我來說重要性並不是最高的,今年(尤其下半年)花在投資的時間明顯減少。今年想法轉變比較大的一點:以我目前的資本,花太多時間在投資上效益是不高的。也發現認真研究股票之外,還有許多有趣的事可以做呢!
那你可能會懷疑,既然要減少研究的時間,怎麼還敢要求超過大盤5%的報酬?嘿嘿,關於這點我就暫時保密囉~
 
過去一年所犯的錯誤...這個主題應該是最重要的吧
 

1.對於套利過於草率

這點我在<第一次套利就gg>有詳細說明。最後華亞科這個套利案還是有完美的結局,雖然在公告銀行聯貸案過關後我又買了幾張回來,但這個過於草率的套利投資還是讓我付出了大約1.2%的代價

 

2.再度栽在預測指數上頭

3月開始買進T50反,一路加碼了2個月,佔了我的部位很大的比例,最後在7月中狠下心全部出清,這筆投機讓我付出了快3%的代價。我停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T50反是一個機會成本慎高的產品(這也是一開始沒有仔細去算過的),第二個是網路上有前輩提到“如果預測指數會下跌,為什麼不直接調整持股比例就好,要買T50反呢?”,我認為這句話極有道理。如果認為市場高估,就降低持股比例就好,不要隨便去空,有句話這樣說的:市場不理性的時間會比你想像的還久,直到拖垮你為止。老虎基金的Julian Robertson,就是被科技泡沫嘎到把整個基金都賠掉了...

 

3.沒有嚴格遵守買進時設定的停利條件

由於我有許多投資偏向“事件型投資”,都會有一個較為明確的催化劑發酵時點,在買進前我通常給自己設定的賣出條件即為在催化劑公布日那天賣出,但今年至少有兩筆交易我並沒有遵守(說穿了還是貪心作祟)。第一筆是台星科,原本預計8月公佈第一年的合約結果時賣出。當消息公布後,股價也有所反應,但我卻貪心只出了部分,剩下的又多抱了2個月,損失了時間成本與些許獲利。第二個例子為廣豐,情境完全與台星科一樣,因為過於貪心,在所有預期條件滿足後並沒有出光,最終也是損失獲利與機會成本
 

海外股市初探險
 
今年9月我終於完成了第一筆美股交易。目前美股投資,主要採取跟單策略(大神級人物每季都要公布持股XD)過去的一年多也與2位高手組了一個讀書會,每月各報一檔美股標的,真心覺得美股真的有很多有趣的公司(雖然不太便宜就是了)。 除了開始投資美股,也因為之前聽了Tony的課接觸到了港股,目前持有一些煙屁股。對於美股以及港股,最終想採取的模式為買進一籃子便宜的標的
 
 
閱讀給投資帶來什麼影響
 
最後一個主題還是來跟大家聊聊我最愛的閱讀吧
 
今年讀了20多本跟投資相關的書籍,複習了幾本經典:安全邊際、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是、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也看了許多值得一讀的書:巴菲特早期年報、投資之道、股神巴菲特的神諭、Walter Schloss資料及、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outsiders)
 
推薦兩本必讀的書
1.財報狗這樣挑成長股 (號稱台灣版本的非常潛力股)
2.波克夏沒教你的價值投資術(在讀書會中,我們花了2個月的時間逐篇討論,雖然翻譯有點...但不失一本讓投資人對於價值投資有更深認識的好書)
 
以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如何透過閱讀來理解投資吧:
今年9月Lyft創辦人寫了一篇文章“第三次運輸革命”,提到在同一個時間點,全球約有96%的車子是閒置狀態、我們為了停車壓縮到住宅的範圍...未來共享服務+自動駕駛越來越盛行後,我們可以奪回屬於我們的街道...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第一個想法:傳統車廠完蛋了,我一點都不想投資跟車子有關的公司(黑,今年能賣100台車,未來只需要賣4台就夠了耶...)
巴菲特不是說過:汽車出現之後,我不知道哪家汽車公司會勝出,但我知道賣馬鞭的公司完蛋了...
 
但後來在讀書會中,朋友報告了GM這家公司,他認為傳統車廠的處境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糟,我驚訝的發現GM這家傳統車廠這幾年竟然賺了一堆錢。後來我讀到Fast Company 11月期的封面文章,講的是GM的重生之路(金融海嘯破產後),讀完後我對GM越來越有興趣,就進一步查了一些資料,赫然發現波克夏在3年前開始買進GM,而Pabrai之前重壓克萊斯勒,最近也買進GM,所以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跟我的認知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之後又閱讀了一些文章,似乎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因(以下都只是我初淺的認知):很多革命性的科技,並不具有量產的能力。Tesla的電動車量產的速度嚴重落後,在電動車+共享服務這麼熱的今天,傳統車廠是否可以在新興公司還在擴廠試圖量產的這段時間內,在技術領域(共享+電動車)後來居上呢?看目前許多大車廠的動作似乎在這兩塊也已經有積極的佈局了,甚至原本想打造無人駕駛汽車的Google,也宣佈和克萊斯勒合作生產汽車。而我也持續思考這些投資大師到底是看到了什麼呢?
 
雖然我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真的從閱讀這些文章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不只投資上的)
 
最後的最後還是想給自己一個閱讀目標,希望未來的一年可以把下面這幾本書K完(有些買一陣子了,有些讀一半就擺一邊了...) 總之認真念吧,這幾本都是不錯的書來著~

15823225_1433468590007514_6336441208750014597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