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FD152_warren_20170105115445_ZH.jpg
 
上一篇整理了巴菲特合夥時期(1958-1969)寫給合夥人的信,這一篇我們往下一個 10 年邁進
 
 
ㄧ.股票投資標準
 
我們重倉股相對較少,我們以長期投資的眼光來選擇這些股票,並向購買一家經營性公司100%股份一樣來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1.良好的長期經濟特性
2.管理層有才能且誠實
3.以低於私人所有者價值標準的誘人價格購買
4.這個行業是我們所熟悉的,且我們有能力判斷該行業的長期前景
 
我們持股量較大的投資往往要持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投資績效依據的是這些被投資公司在這段期間的經營表現,而不是特定時期的股票價格。就像在購買一家公司時只關注其短期前景是愚蠢的做法一樣,我們認為在購買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也就是普通股時,不應該只關心短期盈利或是近期的盈利趨勢
 
阿堯:雖然上述的幾點讀起來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但真的去檢視自己過往的投資,我們到底是以什麼標準去買賣股票呢?我並不是要說巴菲特所說的這四條就是投資的真理,而是我們也該有自己的判斷依據,並在買賣前根據這些標準行動。
 
 
二.債券投資標準
 
我的債券分析方法與股票分析方法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如果我不理解債券,我往往會忘了這種債券。錯過一個我所不了解的機會並不會讓我感到難過,即使有人能很好地理解和分析這個機會,並因而獲得豐厚的回報。我希望確保能從自己感到有把握的投資中獲得豐厚的回報,並確保自己做出了正確的肯定性決定。
 
在考慮選擇何時到期的債券時,首先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收益率曲線的形狀
2.你對未來利率的預期
3.你對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或者你希望從怎樣的價格波動中實現收益
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素2,但也是目前為止最難做到的...利率結構的改變所帶來的衝擊是債券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
 
阿堯:這段是巴菲特解散合夥基金時給合夥人的債券投資建議。債券的規模其實比股票大得多(印象中有 4 倍大),有許多價值投資大師也是債券起家,希望未來有機會接觸到這塊,應該能帶來不同的投資視野。
 
 
三.保險業務
 
通常我們不會對保險業務設定具體的保費收入目標,當然,也不會對再保險業務設定目標,因為如果把盈利標準拋在一邊之後,任何的保費收入目標都能實現。當發生巨災以及承保業績不佳時,我們打算在這個時候取得更多的保費收入,我們希望能以合適的價格獲得這些保費。在週期的某個時點,當主要的保險公司都出現虧損之後,歷史表明,那時我們將以允許犯錯的費率簽發保單。我們會根據長期預期而非短期預期來制定費率。儘管這種方法使得我們的保費收入有時出現下降,但正是這種方法為我們創造了優異的長期業績...嚴格的承保紀律絕對必須持續,如此我們才能防止自己做出機械化的行為,就讓其他競爭者以瘋狂的價格搶走生意吧
 
阿堯:讀這段時我想到的是這句話“投資人讓我成為好的企業家,企業家讓我成為好的投資人”。巴菲特給旗下保險公司的規則其實這幾挑:以低於價值的價格進行承保、堅守安全邊際、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其實不只在保險這塊可以看出這句話,巴菲特進入波克夏董事會後,他認為把錢再投入紡織業是不智的,所以他把紡織業賺來的錢拿去買保險公司,而當時波克夏的老闆覺得就應該把紡織業壯大,賺的錢應該拿去買幾台或是擴廠什麼的...巴菲特經營公司完全就是以機會成本在考量,不會受限於該行業的思維
 
保險公司提供的標準化保單很容易為其他人所模仿,他們唯一的產品就是承諾。保險執照不難取得,而費率也是公開的。行業商標、專利、地點、企業資歷、原物料資源等都不重要,消費者差異非常小,各個保險公司無法因消費者差異而免受競爭困擾。在企業的年報中,常常看到有人強調人的重要性。有時這種說法有點道理,有時卻沒什麼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保險行業的本質使得經理人的表現,對於公司績效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幸運的是,與我們共事的是一群優秀的經理人
阿堯:巴菲特這段直接把投資保險公司的秘訣講出來了,重點就是找對騎師!
 
 
四.紡織廠的困境
 
低週轉率與低利潤率無可避免地會造成低下的投資回報率。改善利潤率的作法包括:產品差異化、使用新設備降低生產成本、妥善運用人力、向高附加價值的紡織品轉型等。我們的管理層正致力於實現這些目標,當然,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競爭對手也在朝這些目標努力。
 
紡織業的現狀充分說明了教科書中提到的內容:生產無差異化產品的資金密集型企業,註定將賺取微薄的報酬,除非供給吃緊或出現真正的供應短缺。只要市場產能過剩,產品價格往往會反應直接的營運成本而非投入的資金。紡織業多數時候都處於供應過剩的狀態...
 
阿堯:過去幾年讀了不少公司的年報都會看到這句話“我們正在往利基型、客製化產品發展”...起初覺得非常合理,可是當我聽到這句話的頻率大幅增加之後,我就在想若所有的公司都往利基型產品發展之後會怎樣?當初的想法是,只有在公司開始切利基型產品的頭幾年會有爆發機會,若等到所有公司都切進不同的產品,那整個產業的投資機會就會減少...我認為這個想法不太成熟,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五.發不發股利
 
如果可以利用收益創造更好的投資報酬,我們並不反對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將所賺取的收益全部保留在帳上。因此,對於我們持有少數股權的公司,如果歷史表明他們可以更好地運用留下來的收益,並創造更好的報酬,我們為何要對這類企業留存收益持不同的看法呢?(如果某些行業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資本,或是管理階層過去有將資金浪費在低投資回報率項目上的紀錄的話,那麼應該將收益分配給股東,或是拿來回購股票,這是到目前為止最有吸引力的資金運用選擇)
 
阿堯:還是老話一句,發不發股利就是看機會成本
 
延伸閱讀:什麼是透視盈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