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開始一個產業研究會,我們花了 2 個月跑完了紡織產業,下面整理一下過程以及我個人是如何研究紡織業的
我們主要分成 3 個階段:收集可以找到的所有資料並閱讀—>拼湊產業樣貌—>挑選個股研究
收集資料就不多說了,可以在雲端開一個共用資料庫,把相關的資料都丟在上面,然後大家分工閱讀
在找資料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含金量高的報告或是書籍,像是下面這本就讓我對整個紡織業的歷史有一個完整的了解
接下來是去拼湊整個產業,看產業發展的歷史、現狀、未來會怎樣,產業鍊最有賺頭的是哪個部分,以及有哪些公司(可以參考產業價值鏈平台)
而經過初步研究之後,我們發現台灣紡織業的優勢在布料,而有些成衣廠也經營的不錯,所以決定把焦點放在這兩個地方
而決定了可研究的焦點後,就是再進一步收集資料,在閱讀 <紡古織今> 的過程中,我讀到聚陽的老闆推薦 <買一件衣服要付多少錢?> 這本書,以及建議我們可以研究一下 Uniqlo 的模式,所以我就從這兩方面著手,閱讀了下面這幾本書,讀完之後確實對“快時尚”有進一步的了解
最後到了挑選個股研究,我們分了兩次進行,第一階段研究龍頭廠,因為通常他們的年報會寫得比較詳細,第二階段就自己找相關公司研究,而我選擇先研究聚陽。從最早的年報開始讀,總共讀了約 15 年的年報,而讀完之後對整個產業的脈絡更加清楚,我把驅動紡織業的幾個變動整理成下面四點
這邊稍微提一下,之前有朋友問我,看過去的產業歷史有用嗎?
我認為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處。就拿 2005 年配額時代結束為例,我研究的 3 家公司,聚陽、儒鴻、申洲,可以發現他們面對同一事件的做法不太相同,當然結果也就有所不同。另外,當你發現原來過去幾十年是由幾件大事驅動,自然就要進一步了解這幾個因素的持續性,如果未來幾年這幾件事情仍持續發生,那這個產業既有的贏家就很有可能繼續贏下去,而如果是有新的規則出現,那也許產業會面臨一次大洗牌
而在某次聚會討論的過程中,剛好邀請到一位紡織業上游的朋友參與,他的分享讓我們對整個紡織業運轉的邏輯有深一層次的了解
最終紡織產業鍊畫可以成下面這張圖。我認為總結每個產業的玩法是很重要的,我把它稱為模式識別。或許紡織業的成功模式可以套到其他的產業,例如我們就覺得紡織業跟製鞋業的邏輯很像,那之後如果有一個新興產業符合這套邏輯,你便可以在早期找出可能在未來成為該產業霸主的公司
這次的討論也給我一個啟發,要把自己拉到更高的地方去看,而不要只從單一家公司來看整個產業
在看完聚陽之後,我認為聚陽自己寫的競爭優勢並沒有特別厲害。下面簡單提一下聚陽,就我的認知聚陽就是受惠於配額時期結束以及快時尚的訂單,但這兩年應該正面臨轉型。而聚陽的強項是供應鏈管理,最早開始全球設廠。
之後我又找了中國最大的申洲國際以及儒鴻進行研究,個人認為同為成衣廠,這兩家未來的發展應該比聚陽更有潛力(下圖為儒鴻發展歷史)
下面是 3 家公司橫向比較(提一下,聚陽的毛利率比較低是非戰之罪,前兩家的布料佔比比較大)但這邊就可以更出台灣最猛的機能衣大廠儒鴻毛利率竟然還輸給申洲,所以有時候還是要往外看,在國灣一極棒,但還得注意國外的競爭對手
最後,成衣業成功的關鍵可以歸納成這幾點
以上大概就是我初淺的心得,接下來我還是會繼續追蹤紡織,並開始製鞋以及牛仔褲產業的研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