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會買股票的是徒弟,會賣股票的是師傅。就我自己的經驗,賣出當下所承受的心理噪音真的比買進還多出很多。今天就先不討論這些噪音該如何面對,先來說說何時該賣出持股。
我把賣出時點分為3種:
1. 到達預設目標價
2. 個股基本面轉差
3. 找到更好的機會
其實這3種情形都可以用老巴一句話代替:我們隨時都在比對機會成本
以下一一討論
第一種情形當然是最開心的,在低估價買進的標的回到了內在價值,或是到達了高估價,這也就不用多說。
第二種情形可以用我之前賣出的海韻電(6203)當例子。這是去年看到豹大的部落格發現的標的。當時只懂基本財務比率的我就快速用財報狗掃了一下,發現真的是不錯,沒有多想就在6/13用55.5的價位買進。好死不死我買進之後就開始狂漲,在2個月後最高漲到了75附近(換算一下已經是30%多的報酬率了)但當時就是沒有自己深入研究,沒有去計算價值,且沒有機會成本概念(後述),只是做白日夢般的想說“到80再來賣掉”。後來營收衰退,股價也一直崩跌,而我就在崩跌的時候開始稍微關注它的營運。打電話給發言人,聽完他的回覆我也就很開心(傻)的想說業績衰退只是暫時現象。但是每個月檢視營收卻發現衰退幅度越來越大,我就下定決心賣出持股(賣的價位在40左右,這是我虧損最多的一檔標的了)
海韻電的投資虧錢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深入瞭解且基本面轉差時拖太久才賣出。
第三種情形可以用我投資仁寶(2324)當例子。有關注部落格的朋友應該對我投資仁寶不陌生。投資仁寶的均價在21塊以下,在熬過了台灣50事件後,仁寶股價開始反映基本面,非常強勢的最高漲到了29.3(算起來獲利也快40%)。買進仁寶時我設定的目標價是32,會設定這個價位只是因為我想賺第一檔(50%),雖然之前買過2次2415加起來有賺超過50%,但還是想看到真正的50%XDD
但是仁寶在公佈第一季盈餘時有點小掉漆(因為匯損與轉投資的老問題)公布隔天股價就以跌停回應,當天我就爽快的再度加碼了2張(但隔沒多久就把這兩張賣了…見後述)。
這邊我要把機會成本的概念帶進來了,機會成本就是說你做甲而沒做乙所承受的損失(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舉利來說,你打工一小時可以賺200元,但你今天很累在家裡滑FB花了1個小時而沒去打工,所以你的機會成本就是打工的200元。為什麼機會成本很重要呢?因為這就是資源運用效率的問題,每個人的時間與資金都有限,我們要如何在外部給定的條件下,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需要比較每一個決策的機會成本。例如今天有兩檔標的,一檔預計上檔空間有50%,另一檔只有20%(假設都是一年持有期間),而這兩檔你基本上持有信心相同,我猜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在50%的標的壓比較多資金吧~
所以第3項所說的“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就是在比較機會成本。仁寶漲到29塊的時候,當時我口袋有一檔A,預計可以在3個月內賺30%,而仁寶當時離32塊目標價也只剩10%上檔空間了,所以說我大可以賣出仁寶(或減碼)然後轉換成標的A。當然我當時就是沒有這樣做,這也是我從投資仁寶學到的另一件事。所以當我體會到這個道理之後我就把賣出海韻電的資金轉進標的A,而加碼的2張仁寶也在成本價附近賣出而買進標的B(另一檔評估也有較高機會的個股)
1個月後來檢視一下當初做的決定是否正確?海韻電目前股價36塊(又跌了10%)而標的A卻讓我嘗到第一檔報酬50%的標的。而仁寶跌到23.5塊(也是快10%的跌幅),反觀標的B卻漲了10%。這個經驗讓我更深刻體認到機會成本的重要性,當然今天不是因為我投資A、B賺錢我才來po這篇文的XD
之前看約翰涅夫也是處處比對機會成本,而文章開頭老巴說的那句話也再次證明機會成本的重要性。所以說價值投資者真的就是一年只交易幾次嘛?(我個人6月交易的次數就比我前5個月還多)所以這點我目前是打一個?的~
總結來說,以上3種狀況都可以用機會成本來解釋。我也期許自己下一次如果持股目標價還沒到達但當我找到更好的機會,我會不客氣地進行停利的動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