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整理完後自己滿喜歡的,講三篇文章四位大師
 
1.David Einhorn 是怎麼落入谷底的
2.Howard Marks 最新備忘錄 Investing Without People
3.價值獵人 Seth Klarman 如何在天價市場尋找便宜貨
 
 
 
David Einhorn 是年輕一輩的價值投資大師,因為在金融海嘯前空開放空雷曼兄弟而身名大噪
 
Einhorn 在 1996 年以 900,000 成立綠光資本,根據維基百科這個 fund 1996-2016 的績效達到 16.5%。這個成績乍看相當好,但其實從 2014 年之後綠光資本的表現只能說每況愈下,其所管理的資金從 2014 年的 120 億下降到今年七月的 55 億
 
我沒有找到這個基金的公開績效,但可以從綠光再保險的股價看出這幾年 Einhorn 有多慘烈
 

螢幕快照 2018-07-09 上午8.21.46.png

 
 
Financial news 這篇說了幾個有趣的點
 
2014 年綠光資本接受更多投資人的資金,這是近十年以來的第一次。某些客戶透露,當時募了 10 億,管理資金達到 120 億,可以說這時候是Einhorn 的全盛時期
 
讀到這段我腦中跑出另一位落難的年輕大師 Bill Ackman。從下圖可以看到 2004-2014 Ackman 的績效也是好到炸裂,但一樣在 2014 年之後一落千丈。我不曉得為什麼這兩位都在 2014 後開始急轉直下,但試圖猜測幾個可能的原因
 
 
螢幕快照 2018-07-09 上午8.37.30.png
 
 
規模一下子變得太大
 
下圖是 Bill Ackman 的 Pershing Square (PSH) 的 AUM 和員工人數。2014 PSH IPO,規模從 120 億成長到接近 200 億,大約 50% 的成長,員工人數也是從 55 人增加到 69 人。很多時候,在小資金成功的投資方式,換到大資金就不適用了。其實這也是巴菲特比別人厲害的地方,蒙格多次說過巴菲特 65 歲之後進步神速,如果巴菲特沒有持續學習,那波克夏根本沒辦法變得這麼大。另一點證明巴菲特超過眾人一大截的是,Ackman、Einhorn 管的錢就百來億,卻雇了 10 多個研究員(Ackman),反觀巴菲特是好幾千億但都自己來
 
當時讀 Pershing Square 年報就感慨,到底多久可以證明一個大師厲害。看起來 10-20 年完全不夠,除非他們都一直停留在小資金,例如 Walter Schloss 和 Joel Greenblatt
 

螢幕快照 2018-07-09 上午8.40.44.png

 

 

太高調:放空失利
 
綠光資本和 Pershing Square 都是 hedge fund,Ackman 和 Einhorn 也都因為早期放空成功起家。但他們兩個這幾年卻都在拿手的領域翻船。Ackman 公開唱空賀寶芙好幾年,但股價卻持續飛天 ; Einhorn 放空一藍子的科技股(包含 Tesla 和 Amazon ) 也一樣被嘎到天上
 
我不曉得 Ackman 和 Einhorn 最終的論點對不對,但覺得他們錯在太高調。記得去年讀 <富可敵國> 時很深刻的印象是,裡頭很多投資大師都因為別人知道了他們的空頭部位,所以給予打擊。要知道,放空的成本很高,但利潤最多只有 100%。當其他人知道你很急,就可以從這邊下手攻擊你。就像 Icahn 知道 Ackman 放空賀寶芙就大舉作多,我不知道當 Ichan 是怎麼發現賀寶芙這個標的的,也許就是因為 Ackman 公開放空引起他的注意
 
而在上面 Financial News 的報導中,Einhorn 的客戶也指出他擔心 Einhorn 這麼高調會導致仇家跟他反向操作,推高股價
 
 
也許現在是注意這些落難英雄的好時刻
 
幾個月前剛好在網路上看到 Ackman 揭露結束手上所有的空頭部位(不放空股票,但還是持有put),這激起我的興趣進一步研究。當時(大概 2 個月前)我看到的情況顯示幾個好轉的跡象
 
1.結束手上空頭部位
2.AMU 大幅下降
3.裁掉部分員工
4.Ackman 加碼
5.淨值與股價的折價有 30-40%,公司發起 tender offer
6.Ackman 強調要回到一開始的核心價值
 

螢幕快照 2018-07-09 上午10.51.37.png

 

 

以上種種原因,我在 13 元以下買了很小一些些,很幸運的股價反彈得滿快的。原本想持有長一點的時間,但在這波大跌我把它換掉了。總之,我覺得在這些 fund 的投資人大舉回撤時,也許可以開始關注落難的大師們
 
 
 
這篇備忘錄出來好幾週了,前幾天才看完( HM 每次都寫好多,這也是我第一次讀他寫的原文)
 
從標題可以看出來 HM 這篇講的是 “不需要人工” 的投資方式,他講了三個
 
1.指數投資
2.量化投資
3.AI 投資
 
長期關注 HM 都知道他很常討論指數投資,這篇也不例外,討論指數投資的篇幅很長。我直接講重點:指數投資可以說是 free rider,它奠基於市場無法被打敗。而這個 “有效” 的市場,其實歸功於主動投資人的努力。這些主動投資者研究後給出個股的定價,都被指數投資人直接拿來使用,舉例來說 Amazon 的市值是主動投資者決定的,而指數投資則把這個市值換算成權重,接著就按比例買進。現在的情況是,主動投資近幾年表現很差,規模大幅縮水,反觀指數投資成長很快,主動投資者又很常被各種消遣。但有點諷刺的是,指數投資者認為這些主動投資人這麼沒有洞見,但卻拿其產生的結果來進行資金配置
 
接著 HM 討論了現在很多 smart bata,不同的指數可能包含幾家相同的公司,所以這些公司相對那些沒被納入指數的公司估值就會較高。例如 Amazon 可能同時被納入“大型股” “科技股” “成長股”...,這幾個指數策略,相對只被納入一個分類或者完全沒被納進任何分類的公司,有更多的錢會投入到 Amazon。這個情況可以回應上面 Einhorn 放空一籃子科技股,我覺得他可能真的空錯時間了。這幾年 ETF 的大幅氾濫,錢不斷進入這個領域,而當前正紅的幾家公司也許都包含在很多 ETF 的指數裡頭,那 Einhorn 等於跟整個世界對做。也許最後他是對的,但過程會非常痛苦
 
其他兩部分並非 HM 的專長,我紀錄的重點也不多。倒是有個概念是 HM 一直提的,那就是索羅斯說的反身性。當一個策略知道的人多了,那就失效了,參與者的加入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指數投資者多了,主動投資的機會就會顯現 ; 量化策略使用者多了就會失效,所以必須保密或者持續迭代 ;AI 投資使用者多了,大家挖掘到的東西就會差不多,那超額報酬也就不見了
 
HM 總結說:橡樹資本關注的焦點在於那些沒有太多公開資訊、沒有公開交易的證券,像是危機債券、私募股權、地產、風險投資...這些領域目前看起來是沒有辦法用算法來分析的
 
 
 
這篇是 1991/11  Barron’s 對 Seth Klarman 的採訪,摘要幾個精彩的問答
 
Q: 你對價值的看法?
 
A: 當評估價值時,我們非常保守。不會對未來進行樂觀預期、不假設成長、有利的成本縮減...我們不假設這些東西。我們寧可看現在公司有什麼,看看過去並問自己:這是公司可以持續做到的事嗎?還是這是特別好的一年,目前的狀況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盡可能地去關注硬資產,舉例來說,現金是我們看得懂的、可交易的證券是我們看得懂的。若企業價值取決於未來公司做了哪些對的事情,則很難去評估。我們傾向買容易預測的企業。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只專注在股權上,任何定價錯誤的證券我們都會關注
 
Q: 你會在哪些領域尋找價值
 
A: 我們會在 “機構投資者受限” 的領域尋寶。舉例來說,如果一家公司被分拆出來,機構投資者因為不能持有市值太小的公司,所以會選擇拋售。這種拋售不管基本面如何、不管價值與價格的差距有多大。另一個我們會關注的領域是 “證券的評級降低”,道理是一樣的,很多機構投資者不允許持有評價在 “投資級” 以下的公司。所以當評價下降時,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出售,這會導致短期的供需不均
 
從上面兩個問答可以看出來,Seth Klarman 的投資方式其實和 Joel Greenblatt 在 <股市天才> 裡說的很像。蒙格說要在有魚的地方釣魚 ; HM 說要買 “強制性賣家” 賣出來的貨,概念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我認為資金小的優勢,有很多領域是只有我們這種小資金的玩家才可以參與的
 
這篇文章讀完還有另一個啟發。整篇文章可以看出 Klarman 對當時市場估值是很悲觀的,很好奇去查了一下接下來幾年市場的表現如何,沒想到當時卡拉曼說的高點,卻只是十年大多頭的起點。所以擇時真的難啊,之後想進一步去比對巴菲特在這段期間是怎麼評論市場估值的
 

Dow-Jones-Industrial-Average-History-Chart-1991-to-200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y9801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